【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讓經濟不再是生態文盲:提姆.傑克森教授專訪(上) | 環境資訊中心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讓經濟不再是生態文盲:提姆.傑克森教授專訪(上)

2011年09月13日
作者:蔡孟薰

※ 編按:過好日子,誰不想呢?對舒適生活的想望,是激勵現代人努力生活、工作的驅動力,而了解人們為了舒適生活而打拼的科學就是經濟學。對多數人來說,經濟學是高高在上的學術,是政府在推動政策時會用到的分析工具。而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會費心探究經濟系統如何形塑當代環境,甚至認為大規模物質經濟過度消耗環境資源,是發生在另一個世界或另一個星球的事。

但真實狀況並非如大眾認知的這麼無害。在一味追求發展,將GDP成長視為救贖的經濟思維下,生態系統的壓力已逼近臨界點,然而我們尚不瞭解「發展限度」在何處。而在認為市場自由競爭、完全開放是天經地義的資本主義社會當中,我們有是否仍有機會可以懸崖勒馬,免於墜入生態系統瓦解的慘況呢?

今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有幸前往蘇芮大學環境策略中心(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Strategy, University of Surrey)訪問「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 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一書的作者提姆.傑克森教授(Professor Tim Jackson),希望能從教授專研的現代消費模式、生活型態、環境承載、人民福祉增進等研究興趣中,找出對於台灣本土社會經濟有所幫助的新方向。

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

提姆.傑克森教授在接受訪問時表示,本書主要立論有以下幾點:

  1. 探討已發展國家的消費模式所帶來的惡果。
  2. 探討這種模式是否可以繼續維持。
  3. 此種經濟消費模式,是否可讓已發展國家的經濟繼續無止盡的成長?
  4. 2050年全球人口預計突破90億人口大關,接近20億人口陷於貧窮中,若每個人都要求享有已開發國家的生活水準,上述這些模式是否仍能持續下去呢?

本書原是一份給英國政府的報告,用以提醒政府如何增進人民福祉、並讓各行各業的人各得其所、安居樂業,而凡此種種都跟經濟有關。很遺憾地,現行經濟體系沒辦法做到這點,因為它被本身運作的邏輯限制,不是發展就是蕭條,必須依賴源源不絕的消費行為才能維持不墜。而現今政府政策的制定、公司行號的經營管理、乃至於高等學院教授的經濟學,無一不受到這套邏輯的影響:亦即,維持經濟系統穩定最佳的方式就是:確保它能持續成長。但這成長卻是藉由刺激更多的消費來達成。在地球資源、承載能力有限的現實狀況下,這套經濟體系註定失靈。

因此這份報告所採取的途徑分為:

  1. 針對地球資源有限的事實提出挑戰。
  2. 勾勒出一個可以達成更公平、永續的經濟系統的可行作法。

轉型城鎮的在地經濟

提姆.傑克森教授在接受訪問時表示,本書的主要立論在於探討已發展國家的消費模式所帶來的惡果,探討這種模式是否可以繼續被維持下去2004年起源於英國德本托特尼斯鎮的轉型城鎮運動,著眼於變遷的氣候、能源與原物料匱乏的危機,試圖替這個快速朝向死胡同疾駛的「系統」踩煞車,除了串連在地居民針對不同層次的議題(能源、水資源、資源回收、食物、教育等)發想行動方案,從在地層次回應這些挑戰,此外也試圖扭轉在地社區過度依賴全球經濟的現況。因此轉型城鎮的經濟方案,是將目光從全球現有的高耗能、處處轉移外部成本的經濟系統移開,轉而專注於在地低碳經濟的發展,培植在地公司行號的綠色意識,提供更具環保意識的各項綠色產品與綠色服務給在地的消費者。

提姆.傑克森教授認為,轉型城鎮運動的確發揮重大作用,尤其當能源危機將成真,高能源價格、高物料價格,會讓現行所知的一切經濟活動處於癱瘓狀態,所造成的重創將難以想像。提姆.傑克森教授認為透過轉型城鎮運動的多元在地行動方案非常重要,讓民眾主動參與食物與產品的在地生產,除了能確保一定程度的經濟韌性外,對於建立社群意識、培養公民意識也有很大的幫助。

但提姆.傑克森同時也認為光靠轉型城鎮運動並不足以扭轉大局,在其他需要脈絡一貫方能顯出功效的工作,例如:能源系統、低碳交通運輸系統、提昇能源使用效率的基礎設施等等,仍需全盤改變現行經濟系統、政府體制乃至於企業經營模式。簡言之,我們需要一套能揚棄盲目追求成長的經濟系統。

若不能有一套新經濟系統驅使政府體制與更廣泛社會脈絡的改變、形塑出新的經濟主流意識,不管再怎樣立意良好的行動方案,若欠缺利潤動機的驅動,最終都會遭到市場淘汰,嚴苛的考驗讓熱心追求永續發展的人們必須時時費盡心力與市場對抗,時間久了不免喪失熱情。這表示經濟必須在各個不同的層面下進行革新改造,才能讓各界行動者有持續的動力。

最適合地球的經濟規模:了解發展限度

回顧近10年來關於永續發展、綠色經濟的倡議者,例如:環保企業家保羅.霍肯(Paul Hawken)、《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的作者,化學家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與建築師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等先驅,紛紛針對企業與政府提出各種論述,從恢復型經濟到建立產品生命週期的經濟,皆奠基於地球資源有限的大前提下,也因此促使他們提出不同的行動策略,從政府或企業採用新的會計制度,以期更忠實地反映出生態資源存量的狀況,以及考慮生命週期與物質循環的產品設計等等。

提姆.傑克森認為轉型城鎮運動雖重要,但卻不足以扭轉大局,需以政府的高度全盤推動新經濟政策。在我們提出「究竟怎樣的規模才是最適當的經濟規模?」疑問時,提姆.傑克森教授認為經濟規模的大小,取決於了解總物質存量的狀況,並設定管制上限,因此最適經濟規模應該從物質流向(material flow)的追蹤做起。教授並表示過去他曾與英國政府合作進行「投入產出分析」(Input Output Analysis),用以了解從產業中製造了些什麼東西,以及這些東西接著又會進入到供給鏈中的哪個部分,來掌握產業中不同角色間彼此的依賴關係,但這需要國家層級的資源才能進行。

此分析亦能指辨國家或重點產業所生產的產品倚賴的關鍵資源是哪些,在全球資源耗用、劣化如此快速的光景下,能有效幫助政府機關建立起各項經濟發展的限度,以達永續之發展。

教授接著指出,近來歐盟已通過立法,要求會員國呈遞物質流向數據,來了解歐盟內部總物質流向的真實狀況,顯示這項數據分析所具備的重要性。同時他也表示,英國約莫在30年前,發展出一套工具,用以收集並分析這些資料,但卻很可惜地在1990-1995年間終止相關資料的蒐集,或許未來在歐盟要求下,英國政府將重新恢復此工具的運作。

而談到根據總物質流向所做的發展限度設定,提姆.傑克森教授舉英國的〈氣候變遷法案〉(Climate Change Act)為例,說明該法案除了是以法令明文規定減碳水準的首例外,在法案條文中還清晰設定英國2050年前協調各界所需達到的減碳水準,反映英國政府開始重視設定發展限度對於經濟以及環境的深遠影響。(明日待續)

※ 編按:除了民間由下而上的轉型城鎮運動,若想扭轉整個經濟體系,勢必需要政府的力量,究竟政府在這永續新經濟改革中,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敬請期待明日專欄。

【系列報導】

【延伸閱讀】

※ 本系列專文感謝 林務局、青輔會 贊助刊出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