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04日
本報2011年10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地景保育就像保育動植物,只是保育對象為天然珍貴的自然地景。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說,台灣因為人為破壞太嚴重,更加凸顯地景保育的重要。「人為破壞太多了,所以需要保育地景,將美好的地景留給後代子孫。」
台灣位處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地帶,歷經長久的造山運動後,多變的氣候因子利用侵蝕作用力,一刀一刀的把台灣雕琢成美輪美奐的福爾摩沙,造就了豐富且多樣性的地質、地形景觀與生態棲地。
陳文山說,台灣地景特色就是造山所形成的多樣性樣貌。沒有造山,地景將變得單調。例如走在中國或歐洲大陸,可能走很長的距離仍不見地形變化;而台灣雖然小,卻變化萬千,在短短的距離就能看到不同的地形。
陳文山與國內幾位重要地理學者發表的新書《一切,因為造山》以27張空拍照片,訴說台灣2億年來形成史。觀看地景需要廣大視野,本書特地與攝影家齊柏林合作拍出這幾個重要的地景。陳文山說,這本印刷精美的書,希望讓每個家庭珍藏,然後跟自己的孩子、朋友說台灣地質演化的故事,希望讓台灣人了解台灣,懂得如何認知看到的自然景觀。
從太魯閣峽谷看2億年前台灣,一直到龜山島這個10000年前曾爆發、未來確定還要爆發的火山島看台灣「生氣蓬勃的未來」。全書按照年代順序編排,可說是一項重要資料。
目前尚未有地質專責機關。陳文山說,雖然地質調查研究有經濟部地調所,但還需觀光局結合學者進行地景解說,林務局、國家公園保育系統的加入。而目前的地景公園網絡卻缺國家公園系統。
陳文山也提到,有別於歐洲國家民眾積極推動地質保育,台灣民間力量尚不足,也反映地景保育的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