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蠵龜骨骼標本 台灣首具亮相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綠蠵龜骨骼標本 台灣首具亮相

2011年12月01日
摘錄自2011年12月1日中央社屏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屏東科技大學解剖學研究室受屏東縣政府委託製作綠蠵龜骨骼標本,經5個月的努力,完成了台灣第1具完整組裝的綠蠵龜骨骼標本,1日首度公開露面。

屏科大表示,這隻母綠蠵龜是100年4月在屏東縣小琉球擱淺,背甲長98公分,寬74公分,重達100公斤,發現時已奄奄一息,送屏東車城鄉海洋生物博物館救治無效;由於綠蠵龜屬保育類野生動物,屏東縣政府於是委由屏科大製作成骨骼標本,做為野生動物保育宣傳。這項任務由屏科大解剖學研究室副教授陳瑞雄和獸醫師祁偉廉指導大學部學生團隊,歷經5個月琢磨,克服技術難題,製作完成。

為何國內至今才有第一副完整綠蠵龜骨骼標本出現,陳瑞雄表示,成年綠蠵龜本不多見,要合法取得標本不易,加上要製成完整綠蠵龜骨骼標本有些瓶頸,因此,許多取得的素材總是被製成剝製標本。

陳瑞雄指出,屏科大在組裝這隻母綠蠵龜時,首先就碰到對綠蠵龜骨骼構造不夠瞭解的難題,因此在製作前利用動物教學醫院的設備,先拍下X光照片,並做斷層掃描,以便隨時比對,確保骨骼關節的正確接合。

陳瑞雄說,由於綠蠵龜的腹甲骨並未和其他骨骼構成關節,在製作過程中,勢必要以人工物件加以支撐,但同時又要將支撐物減到最低程度,最後以市售水管鋼片折彎並用螺絲旋進骨質內固定。

陳瑞雄指出,團隊所碰到的第3個技術瓶頸是在製作過程中,綠蠵龜的各個骨板會彼此解離,如何框住背甲橢圓全貌,又不讓人工固定物曝光,就成了另道難題,最後以類似骨科手術「髓內釘固定」的方式,無縫的將分離骨片完整的串連起來,完成國內首具綠蠵龜完整骨骼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