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創刊的南方周末,隸屬於中國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每期發行量高達120萬份以上,曾被自由知識分子譽為中國最敢說話的報紙。因意識近幾年,世界各地環境面臨嚴重變化,特別在2009年新增綠色板塊,將環境保護、自然生態、新能源等議題納入報導範圍。
袁瑛,一位來自中國北方的女孩,擔任新聞工作不到三年時間,一路從商務記者轉戰到北京南方周末,於2009年接下「綠色新聞部」記者一職,從此與環境議題結下不解之緣。身為中國深具影響力周刊之一的記者,她投入很多時間與精力在環境領域的追蹤報導裡。袁瑛說:「作為一個記者,這是最基本的素養,再者南方周末給予的權限很大,讓我們有發揮的空間。」
過去撰寫〈扭曲的金太陽工程:史上最強光伏產業扶持政策遭遇質疑〉及〈誰綁架了科學? IPCC遭遇史上最強信任危機〉,分別獲「最具影響力」環境報導獎與「能源之星」特別報導獎。其報導的面向非常廣泛,包括節能減碳、城市觀察、再生能源及綠色產業等。
袁瑛對自我要求高,除專注於工作也不斷擴展經驗。她去過不少國家,看到各國對環保的重視與措施,浮現的第一個年頭總是,如何將它化成文字,帶回國內與讀者分享。
對比自身經驗,是吸引她2011年前來台灣,參加兩岸環境媒體交流的主因,袁瑛表示:「今年長江中下游乾涸後,四大淡水湖消失,使得溼地珍貴的生態資源也跟著不見了,所以想來了解台灣溼地保護的現狀,如東源溼地及大肚溪口溼地。」另一個吸引她的原因是,「我想實地了解台灣公路網的開發建設,及對沿途自然景觀的保護。因類似的議題在內地也出現許多爭議,譬如風電大戰帶來消失的海岸線。」
2011年8月的交流行程中,袁瑛見識到台灣公民記者為環境帶來的影響與改變,也看到國光石化案被民眾擋下的種種抗爭歷程,及台灣學界如何結合部落與官方,成功打造社頂生態旅遊區。這些案例讓她感到震撼,但吸引她撰文報導的卻是,阿塱壹百年古道,因開路爭議帶來一場文化、生態與經濟發展的論辯,引起全台灣的關心。
親臨阿塱壹古道現場,袁瑛發揮記者精神,不停提問、不停作筆記,返回中國後,她從一個外來者的角度寫下自己的觀點。在〈保護阿塱壹古道,守候最後的七公里〉這篇長達四千多字的專題報導裡,引言是這麼寫著:
當內地環保人士在為圍海造地、化工污染海域、保存紅樹林鼓與呼之際,台灣一條不到七公里的古道去與留引發了近乎全島的保護運動。阿塱壹古道保護,在繼反國光石化運動,對於台灣公民保護運動的推動意義已然超越了議題本身。
文中不但將阿塱壹古道的歷史背景作了詳細介紹,也將各界捍衛它的過程描述出來,最後再以排灣族的古謠「當我們發現椰子蟹而讚歎生物演替的奧妙時,我們可能回變成更謙卑的一種生物;保留一個廊道,讓我們可以沉靜點,可以用從容的步伐節奏,不必忍受嘈雜的空氣和污塵。」作感性的結尾。
鉅細靡遺的報導,讓人看到一個曾經在台灣駐足的身影,為當地留下一段真切的紀錄,也看到了兩岸媒體交流的具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