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亞洲黑熊圈養經營管理及野外族群監測之道(二)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

淺談亞洲黑熊圈養經營管理及野外族群監測之道(二)

2012年02月08日
作者:黃美秀(IUCN亞洲黑熊專家群組共同主席、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楊吉宗(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常務理事)

重要的是,就如同來自解放熊類基金會的Dr. Matt Hunt的提醒,我們應盡最大努力使這些圈養的熊類發揮其潛在的研究、保育及教育的機會。不管在哪裡,這些被拯救的或被圈養的個體,都應該被視為是代表同種的親善使者,以為牠們在野外的族群爭取更多的支持和保護,這樣也可以轉而防止仍在野外的個體被繼續獵殺,或再帶入鐵籠內。

受威脅亞洲黑熊的族群監測方法及途徑

臺灣玉山國家公園的大分地區秋冬季堅果大量結果 時會吸引許多黑熊聚集,可謂是高密度的基準區。 (黃美秀 攝)

以亞洲黑熊分布的大部分地區為例,受威脅或瀕危物種的族群數量估計及監測對於確保物種的長久存續極為重要,且動物的活動範圍廣大,加上複雜的生態動態關係,繁複的計數和監測方法也導致了許多的誤解及限制。本次座談會著重於監測熊的族群趨勢而不是族群估算,因為族群估算在大多的地區幾乎是不可行的。

於座談會開始之前,筆者(第一作者)的研究團隊先示範培訓約半年來協助偵測臺灣黑熊排遺的偵測犬,熱情活潑的「波音達犬」立刻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是國外近年來極力發展用以加強收集目標動物排遺的調查技術,尤其是針對活動範圍廣泛、密度低、習性隱密,而導致困難研究的動物,如熊類。

在會議的前半場,大家討論各種監測的技術和進行的計畫,並比較各種方法所花費的資源、潛在的偏差與精準度,以及對各種不同情況的適應性。事實上,許多與會者都已參與了各項致力於保護和監測許多瀕危物種如老虎、貓熊及黑熊等的保育計畫。會議的下半場則是討論將黑熊納入目前正在執行或未來監測其他物種的工作項目中之可能性。經過熱烈的意見交流和討論,最後的結果開啟了亞洲地區熊類監測網絡(bear monitoring network)的第一步,進一步細節如表一。

建立亞洲黑熊的監測網絡

有關亞洲黑熊監測網絡的建立,該座談會主持人IUCN熊類專家群組-馬來熊組主席Dr. Dave Garshelis 和Dr. Rob Steinmetz 在編印中的國際熊類通訊(International Bear News)中更進一步詮釋監測的意義及重要性,鼓勵付諸行動並擴大建立監測網絡,以下是他們二人的報導(林冠甫譯):

在亞洲地區,和其他高度瀕危的大型動物如老虎、犀牛、大象、大貓熊等相較,特別針對亞洲黑熊所訂定的保育計畫顯得格外地稀少。這種現象部分歸因於這些大型動物較具有大眾魅力、可獲得較多的研究資金、有針對特殊物種而發展出的完善監測方法,且具有較高的保育迫切性。亞洲地區各國家的研究者透過痕跡、自動照相系統和訪談原住民的調查,已監測到這些大型哺乳動物豐富度的改變。如同這些其他大型哺乳動物,亞洲黑熊也會留下易於辨識的痕跡,例如樹幹的爪痕和樹冠的折枝。牠們也容易被當地居民辨識出來,且常常被用來調查其他物種的自動相機拍攝到。因此,許多正在進行的監測調查,具有很大的潛力可以同時涵蓋亞洲黑熊的資料收集。

其中一種作法是將所有各類的監測資料標準化,以比較不同地區的結果。如此雖然看似理想,但卻不切實際。相反地,我們希望鼓勵生物學家們從現有的各類調查中,儘量收集有關黑熊的資訊。雖然監測的方法會隨不同研究計畫而有所差異,但只要在同一地區持續地固定使用相同的調查方法,仍可看出各地黑熊族群隨時間的變動趨勢。這些研究計畫同時會推動一些保育活動,諸如巡邏和社區宣導,也都能嘉惠黑熊保育。因此,此方案可提供評估各種保育行動對於改善黑熊保育現況成效的機會。

我們的目標是整合所有保育監測計畫的資料收集和使用,且涵蓋亞洲黑熊分布的廣大區域,以獲得黑熊族群變動之趨勢。我們把這樣的整合工作視為熊類監測網絡(bear monitoring network)。

在2009年亞洲黑熊保育國際研討會中,召開有關黑熊族群監測的座談會,並訂定了以下的目標:

一、釐清在監測過程中可能會干擾研究者,影響推論族群趨勢的因子。
二、開始建構熊類監測網絡,含括已在進行或即將執行的具有族群監測工作的野外研究計畫,以提供有關亞洲黑熊族群趨勢的資訊。

在臺灣山區黑熊高密度出沒的森林裡(玉山國家公園) , 研究者長期監測櫟實的產量;黑熊在此地區的密度隨某種櫟實產量變化而變動。( 黃美秀攝)促使我們建立此一監測網絡的動機乃肇因於現今老虎所面臨令人沮喪的情況。整合性的老虎族群監測計畫已在其分布的區域內開始進行,但整合行動在許多地區卻不是太少,便是太遲。老虎已從許多地區消失滅絕或幾近消失,且經常未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因為在老虎族群快速下降之前,嚴格的監測工作都還來不及制定完善。我們的目標是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在黑熊上。此外,我們希望儘可能保存眾多零碎化的棲息地或分布地區(pieces of pie):將黑熊的分布範圍視為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目標是避免其中任一部分(可定義為所有黑熊分布的國家和使用的生態區)生病和死去。

※本文與合作刊登

※本文原刊載於自然保育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