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太平洋護漁原地踏步 漁業資源堪憂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中西太平洋護漁原地踏步 漁業資源堪憂

2012年04月02日
本報2012年4月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永續方案夭折,綠色和平痛批海洋保育敲喪鐘。(圖片來源:綠色和平)關乎全球近7成鮪魚存續的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第8屆年會3月30日落幕,其中涉及漁業永續以及海洋保育的幾項方案,包括已於2008關閉的1、2號袋狀公海、人工集魚器禁用、減少瀕危鮪魚捕撈量皆因各方意見分歧,未達成協議,仍就原有的管理措施持續執行至本年年底。

對此,以觀察員身份參與關島會議的綠色和平資深海洋專案主任高于棻表示:「部分與會會員以短期經濟利益為考量,造成此次會議保育措施嚴重退步,等於為此區的漁業資源敲響了喪鐘。」

中西太平洋提供全球60%鮪魚來源,而台灣在此區域擁有近1,700艘漁船,為該區數量最多、捕撈實力最驚人的漁撈強權。代表台灣出席的漁業署,在此次會議中對永續方案維持過去3年既有措施,包括部分公海關閉、以及只於7-9月禁用人工集魚器。

瀕危鮪魚仍撈捕 海洋無法永續

然而,中西太平洋主要4種鮪魚中除正鰹外,大目鮪、黃鰭鮪、長鰭鮪皆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此次會議卻仍維持現有撈捕量,也就是以2004年撈捕量為基準,減少30%,綠色和平則主張應減少到2004年撈捕量的50%。海洋項目主任顏寧表示,台灣遠洋漁業產值(約430億台幣),高度倚賴鮪魚漁獲,台灣若未能積極發展永續發展策略,不但導致中西太平洋鮪類資源崩潰、嚴重影響遠洋漁業,更將連帶影響沿近海漁業約33萬漁民生計。

人工集魚器應禁用

而影響海洋生態甚鉅的人工集魚器,常造成海龜、海豚、鯊魚以及海鳥等非目標物種遭殃,而大目鮪、黃鰭鮪的幼魚也無法倖免,削弱海洋生物族群。根據學者研究統計,110萬噸撈捕的魚獲中有10萬噸是混獲,而這些非目標物種都成了海洋沉屍。顏寧表示,人工集魚器造成的傷害十分嚴重,應全面禁用,避免海洋資源滅絕。

※綠色和平所拍攝「人工集魚器的真相」宣傳影片

公海未劃設保育區 無法保育漁業資源

綠色和平船艦希望號於台灣進行「疼惜海洋‧希望台灣」之旅,綠色和平表示,去年在太平洋發現袋狀公海的不法行為仍猖獗,此次會議未能將袋狀公海全面設立成海洋保育區,將加速漁業資源枯竭。

綠色和平於高雄漁業署前進行巨大投影快閃行動。(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行政院於2005年所頒布的海洋事務政策發展規劃方案中,要求農委會以永續經營海洋資源以及推動永續海洋漁業為前提進行政策研擬,至今仍付之闕如。對此,高于棻表示,「過度捕魚問題需要有一套宏觀並基於預警原則的永續方案。農委會漁業署應發展具體永續政策,解決過漁問題。」

WCPFC此次大會通過漁船禁捕及留存污斑白眼鮫(Carcharhinus longimanus;Oceanic whitetip shark,俗名花鯊)、圍網禁捕鯨豚、及加強遵守監測機制等養護管理措施。

本次第8屆年會係於3月26日至30日在美國關島召開,出席國家計有我國、日本、美國、歐盟、中國、韓國、太平洋島國等25個會員國,及觀察員約500人參加。顏寧不諱言指出,此次會議未能達成協議主要是美、韓兩國干預,除了台灣,綠色和平各地組織將持續呼籲兩國重視中西太平洋漁業議題。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