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種擬鱸 台灣魚種等待發掘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27種擬鱸 台灣魚種等待發掘

2012年04月05日
本報2012年4月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何宣慶自從到屏東任職,透過勤於後壁湖、恆春一帶的「市場調查」,因而陸續發現新魚種,不但通過國際期刊的審查,這番經歷也讓他成為審查者。這幾年他更將台灣所有的擬鱸全數檢視過,確認台灣有27種擬鱸,在全世界已知的80多種擬鱸,可說舉足輕重!過程中,他也發現台灣急於趕上世界學術潮流而忽略了基礎科學,難免錯失新種描述的機會。

墾丁擬鱸。(攝影:何宣慶)

何宣慶此次即將發表在新加坡大學所發行的《萊佛士動物學刊》的新種中,其中一個是以模式標本產地墾丁為名,直接命名為墾丁擬鱸,是所有已知魚類中,首次以墾丁國家公園命名者。墾丁擬鱸以前常被誤認為邵氏擬鱸,但仔細觀察,兩者的色斑有不少的細微區別。

紅斑擬鱸。(攝影:何宣慶)

另一個新種紅斑擬鱸則跟何宣慶之前發表的尾斑擬鱸很像,但是尾鰭少了黑斑這個特徵,而且多了許多紅色斑點。為了慎重起見,何宣慶還跟中研院邵廣昭教授及博士生張家豪一起合作進行DNA檢測,直接證實了他的新種和相近的兩個種早已經分化成不同的物種。

墾丁擬鱸及紅斑擬鱸隸屬於鱸形目、虎鱚科之底棲性物種,主要棲息在50-100公尺深的礁岩區。食性為肉食性,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擬鱸科物種習慣停留在礁岩區,游泳姿勢輕盈,大部分時間會用腹鰭撐起前半身,觀察四周,相當機靈,不容易靠近。由於墾丁擬鱸及紅斑擬鱸棲息在較深的地區,目前尚未有人觀察過其生活習性。

除了發現新種擬鱸,何宣慶也在接觸的過程中重新確認了幾種擬鱸的現況。例如,1911年德國學者Pietschmennn所發表的「大眼擬鱸」,其模式標本採自台灣,從一發表之後就沒有人再紀錄過,經澳洲昆士蘭博物館Dr. Johnson披露,才引起何宣慶注意,也發現原來台灣以前紀錄的日本種「牟婁擬鱸」,很多都是大眼擬鱸,而台灣雖兩種都有,卻以大眼擬鱸為大宗。

邵氏擬鱸過去30年來都誤鑑為索馬利亞擬鱸,直到2008年才由夏威夷大學擬鱸權威Randall教授重新描述成新種,並以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邵廣昭命名。

尾斑擬鱸是何宣慶跟邵廣昭2010年發表在《動物物種》(Zootaxa)期刊上的新種,跟底斑擬鱸很像,一開始何宣慶無法確認時,曾寫信給世界研究擬鱸的權威Dr. Randall確認後才進行發表。

紅擬鱸或單斑擬鱸,1985年法國學者在菲律賓發現後,世界上第二次紀錄就在台灣。(攝影:何宣慶)

而曾於1985年由法國人採自菲律賓的紅擬鱸(或稱單斑擬鱸)模式標本,也由何宣慶再度採獲,這是台灣首次紀錄,也是世界第二次紀錄到紅擬鱸。

何宣慶認為台灣學術水準十分優異,但相對於其他先進國家較不重視基礎科學的情況下,魚類學分類就必須仰賴基礎科學高度發展的國家,例如日本,他們愛吃魚,又能為每種魚命名,因此侷限在日本的魚類圖鑑,難免錯失描述新種的機會。這也說明,台灣仍有很多魚種等待被檢視、發現。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