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大米草 破壞兩岸海岸生態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外來種大米草 破壞兩岸海岸生態

2012年04月06日
本報2012年4月6日台北訊,吳岱芝整理報導

互花米草。石川攝。中國福建省寧德市沿海地區由於外來種「大米草」多年來持續蔓延,如今破壞生態,造成生物多樣性失衡,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

大米草為互花米草的俗稱。台灣的金門近幾年也出現互花米草遍生在沿岸沙灘上,進一步調查才發現這些大米草來自對岸中國。2007年冬季,金門縣政府感覺事態嚴重,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的陳德鴻前往調查,在浯江溪口灘地上,發現互花米草緊密的根盤,已經造成陸化現象。

在台灣本島,2009年,彰化縣野鳥學會首次在彰化大城鄉溼地發現戶花米草;其後,大安港外又有發現;高美溼地內互花米草生長範圍廣達2公頃以上,尤以高美橋以北地區最多最密集。當時接受媒體採訪的靜宜大學教師蔡志忠曾表示,蘆葦是溼地陸化後端生物,但互花米草生長競爭力比蘆葦更強勢。

互花米草的草株高約1至3公尺,地下部分由短鬚根及地下莖組成,深達30至100公分,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於潮間帶,因植株耐鹽耐淹、抗風浪,有固岸定沙的強大功能,中國於1979年引入栽植,後來擴散到金門,這兩年台灣溼地陸續被發現。

互花米草英文學名為Spartina alterniflora,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美國東南部海岸,1979年引至中國大陸後,不到十年便迅速侵害了沿海灘地,導致魚、螃蟹、貝殼、藻類等生物喪失生長和繁殖的場所,大片紅樹林也隨之消失。更可怕的是,一株互花米草在一年的時間內就能繁殖100株,二年時間就可以把整片泥灘地抽乾,本來是一個很純淨的泥灘溼地,改變成為草原潮間溼地的話,裡頭的物種生態會完全崩解。

中國《人民網》報導,大米草由於可有效防浪護堤,並吸收海水中氮、磷等有機物,以防止赤潮發生,福建省1980年由美國引進,在早期只種植在中國東吾洋及羅源灣內。

數年後大米草卻大範圍蔓延,侵占大片貝類養殖區,並與海帶、紫菜爭奪養分,導致貝類、蟹類、藻類、魚類等多種生物窒息死亡,嚴重威脅當地居民水產養殖業。秋冬,大米草枯萎後則漂浮在海面上形成大片垃圾,在1995年,生長面積更擴散至約12萬畝。

報導中,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曾兆華表示,大米草根系發達,加上海洋環境
難以操作故增加防治上困難。曾兆華說,嘗試了多種方法,最終形成了化學、物理、生物防治三種治理模式,漲潮落潮導致化學試劑效果難以保證,又讓化學試劑容易擴散,因而對試劑安全性要求更高。一般以物理方式防治,通常採用拔、挖掘、割除等人工方法。

據中國檢疫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明福指出,中國每年引進有案可查的物種至少五六千批,但仍有些物種會通過邊貿、航空等渠道被引進,而其中很可能就存在有害生物。外來物種的引進要有官方許可,初次引進物種要經過評估,得到許可以後才能引進。中國近兩年,防止外來物種入侵的意識已漸抬頭,但仍需從制度上加強監管。

許多物種在引進時只考慮其利用價值,但並未預見到未來有可能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物種引進前要對周圍的環境進行危險評估和風險評估,並製定條案;控制外來種生長的環境和範圍,尤其對有害的生物要有完備的管理措施以防止其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