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亦將土地使用變遷計算在內,好比將毀滅雨林以得到放牧牛隻和豆類製造的土地,更常發生的是,豆類製造商督促農民深入雨林砍伐、焚毀更多的森林地。1960年代到1997年之間,有2億公頃的熱帶雨林被破壞而轉變為畜牧地或經濟農田。2006年,世界銀行認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有20%來自濫伐森林的後果。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認為,90年代的全球暖化現象約有1/3來自土地利用變遷現象。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第四大國巴西,約有75%的排放量來自濫伐雨林以進行肉類與奶類製造。氣體排放第三大國印尼亦砍伐大量雨林以應付全球棕櫚油需求。濫砍森林會破壞當地水文循環,嚴重的話會讓樹木集體枯竭,轉變成半乾旱狀態的草原,並帶來55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2009年3月,丹麥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高峰會會前,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Met Office Hadley Center)代表公布:平均氣溫上升4℃會讓85%的森林遭到滅絕,即便在最樂觀的氣候變遷狀態下,亞馬遜雨林受到人為戕害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而森林毀滅亦是地球暖化元凶,科學家擔憂毀林和全球暖化攸戚相關,最終導致全球糧食危機。長遠來看,伐林闢地以取得更多良田的後果,就是讓全球糧食總生產額下降。
在森林擴張農地將造成二氧化碳排放,而當遠古草原被犁成平地、土地受侵蝕以及溼地放乾時,都將使土地釋放氣體。美國與歐洲的食物消費和上述災害息息相關。直至2004年為止的短短7年間,巴西肉品出口總量上升700%。1990年到2001年之間,歐洲向巴西進口加工肉品量從40%上升到74%。同時,歐洲畜養的農場動物每年消耗約3600萬噸南美洲進口的黃豆與豆類飼料,而肉類、豆類需求大漲,同時也是南美洲濫伐森林的主因。
2006年,綠色和平組織得到旗艦式的勝利,該組織要求歐洲最大肉品商,包括麥當勞在內,簽訂兩年禁令,聲明不得購買來自近期濫伐森林製造而成的豆類飼料。2008年禁令得以將執行期延長一年,並且很有可能延續下去。然而,合法或非法砍伐森林仍舊默默上演著。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之間,亞馬遜森林區域有120萬公頃森林遭毀滅,與前年相比上升4%(2003年至2004年之間則最為嚴重,約有270萬公頃森林消失,75%來自非法性毀林)。巴西政府誓言在未來十年內,將大規模非法毀林行為減半。然而,巴西環境署長瑪麗那.席爾瓦(Marina Silva)表示她對執行保護森林的聯邦法案感到無能為力,伐木者與同黨持續武裝叛亂,抵抗執行警力。之後,希微亞旋即辭職。
研究者通常將土地變遷使用所造成的環境損害,歸類在肉類與奶類工業責任範圍之外。如果如實將此計算在內,食物消耗碳里程將大幅上升。在英國,農場氣體排放占食品工業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一半。一紐西蘭奶製品工業調查報告指出,如果將土地使用變遷所造成的排放量計算在內,農場氣體排放量將增加一倍以上。對豆類飼料產品來說,如果將土地使用變遷造成排放量計算在內的話,整體排放量將增加15倍至300倍左右。
土地使用變遷是人類破壞自然環境案例中最惡名昭彰的案例,而亞馬遜森林正是將原始蓊鬱森林線轉換成有價生態體系的斂財大本營。據估計,人類已將自然資源成本消耗近2/3。2003年,土地使用變遷造成全球70%以上的自然資源遭到毀壞,甚至遠勝過地球暖化所帶來的破壞。80%的瀕危鳥類和哺乳動物,受到大規模非永續性土地使用和農業擴張的威脅。
即使個人消費者或國家決定停用以毀林方式種植的豆類飼料所餵養產出的肉品,並改以其他肉品商取代,這樣的消費行為仍然間接造成毀林。在部分國家選擇消費永續性肉品的同時,其他國家和消費者仍舊肆無忌憚地購買非永續性肉品。僅有透過國際性護林法案,或是提高護林對當地居民的經濟利益,才有可能真正保護森林。
在此同時,消費者該選擇少食用高能源消耗性的食品,例如肉類,最好的做法就是減少非必要性的食物浪費。要生長出全英國家庭食物浪費量以及全美國餐廳、消費者、零售業者的棄食,需要830萬公頃的農地,而這個面積是巴西去年毀林面積的7倍。糧食需求就是毀林開墾的動機與誘因。如果我們減少浪費,毀林需求將持續遞減。當然,毀林動機不一而足,我在後面章節將一一探討,但減少食物浪費必定舒緩毀林行為。浪費食物,就等同贊助森林、溼地、草原的摧毀。減少浪費,就是為阻止滅林盡一份心力。應該沒有人願意將瀕危花朵、魚、蝴蝶、小鳥、樹木、靈長類動物,甚至微小昆蟲如蜘蛛、微生物和昆蟲,抓離原生地,直直扔進垃圾桶裡,讓牠們變成無用的溫室氣體飄散到空中……
而這正是我們目前所做的。(本系列完,3/3)
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
Waste: Uncovering the Global Food Scandal
作者:Tristram Stuart
譯者:李靜怡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4月0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731983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