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路遙遙,前程似錦?或「錢」程是「緊」?(上) | 環境資訊中心

復育路遙遙,前程似錦?或「錢」程是「緊」?(上)

論河川復育的成本與效益

2012年04月17日
作者:鄭香君

約莫3萬6千平方公里大的台灣,充滿了豐富的地貌變化,有17,000 平方公里原始森林覆蓋的高山;有9,000平方公里的沖積平原,提供多數人的居住及生產活動;還有近1 萬公頃的淺山丘陵地,提供了人與自然環境間的緩衝與調節;此外,還擁有了1,500 公里蜿蜒明媚的海岸線,以及生機盎然的潮間帶溼地;其中更高達129條水系含括了195條河川,河川水系可說是台灣最重要的水資源命脈,不僅密切關係著許多野生動、植物的生存與演化,也是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得以發展生活、型塑文化不可或缺的源頭。

然而,隨著經濟的大幅發展,國人逐漸開發並利用了更多的自然環境,生活上的便利度提升同時,我們的國土面臨到人為活動所造成的環境衝擊,承受了諸多環境負面效果,如山坡地、海埔地的大量開發以及山林地的超限利用,長期累積引起大地的反撲,土石流、水災、河海岸侵蝕等,這不僅僅是復育河川環境單一環節就能改善,而是需要全面性的讓受創的大地休養生息,進行森林、山坡地、河海岸的復育,加強河川的治理與都市廢水的處理,有效及永續利用水資源,透過國土整體規劃,進行城鎮地貌復原及改造,才能逐步恢復台灣的自然生態。而河川是孕育生命的源頭,那麼我們的河川究竟發生了哪些問題?

圖一:石門水庫的集水區一景。攝影者:JayLan_TW,適用CC-BY授權。

台灣河川環境的問題

我國河川問題主要以四個面向來談,其一:集水區環境品質惡化。早期在高度追求經濟成長的年代,完全忽略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各類型的資源開發活動快速的在河川集水區展開,像是農林工礦業的開發、水利工程以及都市化拓展,致使台灣眾多集水區的環境品質逐漸惡化,喪失許多具有保土蓄水功能的必要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引發河川釀水災、患枯竭,更引發了河川生態體系的各種環境問題。

其二:河川水文不穩定。由於集水區山勢陡峻,有高達80%以上的降雨快速流入海中,加上豐枯水期的不平均,為了多元化開發利用水資源,政府在各地區主要河川興建了攔河堰與大型水庫,來達到有效調節乾雨季的用水量。然而,設置了這些水利與防砂工程後,河川態樣性很明顯的改變了,原有的淺流、淺瀨、深流、深潭等多樣性的流水型態單調化,嚴重威脅生存在河川的水生生物。

其三:河川水質污染。早期國人欠缺環境保育觀念,河川常被視為排水溝,多淪為棄置廢物的管道,致使家庭及工業等事業的垃圾和廢水,未經處理即逕自排放至河川中,造成河道淤塞、河川自淨作用的降低,河水中的有毒物質危害了河川生物,不僅產生惡臭味,也可能經由食物鏈途徑,危害到人民的健康安全。

其四:河川生態與生物危機。河川上下游問題不一,上游因農林礦業不當的開發,改變集水區的陸域環境品質,像是河川渠道化,清除岸邊植物、移去河床大型底石,因此影響了水流動態與河道的平衡、惡化水質、破壞生物棲地等等。中下游則是受到繁密的工商業及家庭活動,開發工程和工業污染加諸衝擊於河川,改變了河道形態、河底基質、河岸與水文,破壞了河川生物的棲地,導致生物族群遞減、乃至滅絕;工業上大量抽水,造成水源枯竭,其排放的廢水又多含高濃度的重金屬、油脂、放射性等環境化學毒物,促使水源嚴重污染,導致河川水生生物急遽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