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路遙遙,前程似錦?或「錢」程是「緊」?(中) | 環境資訊中心

復育路遙遙,前程似錦?或「錢」程是「緊」?(中)

論河川復育的成本與效益

2012年04月18日
作者:鄭香君

台灣河川的經營管理方向

有鑒於河川環境日漸惡化,國內對於保育、復育河川的意識與行動的呼籲日漸高漲,而河川的生態特性及生物群聚結構,像是河川本身內在的水域環境特質、棲地結構、水質、族群交互作用控制等等,以及河川外在的陸域環境的氣候、地形、土地利用的狀況,水、陸域的環境皆會大大影響河川生態,也讓河川的復育範疇多元而廣泛,若要邁向河川生態保育路途,集水區與河川治理、水質維護、棲地改善、生物保育與環境教育都是必要的方向與途徑。

圖二:優養化的二港排水溝。攝影者: Changhua Coast Conservation Action,適用CC-BY授權。

集水區是河川生態系穩定平衡的初源,須正視並著手解決河川源頭的疑難雜症,才是從根治理之道,然落實其治理大不易,唯有聯合政府各相關單位、學者專家、資源開發單位及當地民眾的通力配合與分工合作,才能達到保育成效。再者,在河川治理方面,納入相關必要的生態保育措施,以維護河川棲地結構的多樣性,作為河川生物賴以棲息的場所,得以有效降低整齊化一的河川整治工程所造成的單調性棲地缺失。河川水質維護方面,不僅從河川本身來改善之餘,還須擴大從河川上游集水區的水源保護區、自然與生態保護區等陸域面向著手,妥善管理與維護其生態環境,才能有助於下游河川水質的維護。

河川棲地包含化學性棲地(水質)、物理性棲地(河道與流水型態),及生物性棲地,可從經營較容易的物理性棲地改善工作來著手,將河川生物棲息地的經營作為重要核心工作,即河川生態保育策略的優先環節。像是維護或改善河川的環境,使其更適合原生種生物的生存、生長及繁衍的場所,亦應加強河川的生物指標研究,並據以訂定各項生物性水質指標,以作為客觀判定河川水質與規範不當行為的依據。

河川生物的保育工作亦是不容忽略,人類應當與生物和諧共生,讓河川生物族群能在原有的棲息環境中繁衍、生生不息,是保育最基本的宗旨與觀念。儘管自民國77年政府積極推動了 「櫻花鉤吻鮭的生態保育計畫」、以及劃定多條「魚類保護區」,然而這些行動還不夠,若能由各河川流域本身以及集水區整體性來考量,整合以上論述的集水區經營管理、河川治理、水質維護等保育措施,共同來進行,則復育保育成效將能會更好與持久。

經營河川的成本與效益

簡單來說,河川的管理經營方向需兼顧人類發展與維護河川自然環境,近年來政府提出了河川治水、利水、親水等多樣性目標,治理河川以解決水患問題、並導引民眾更親近、熱愛河川,進而珍惜愛護河川資源與環境,恢復河川天然的生命力,以達成資源永續利用為最終目標,許許多多的相關計畫因此展開,而這些計畫與策略是否可行、妥當,便須將復育的成本與效益要素納入一併考量。

保育、復育工作理應是持續地進行,不該因實施的計畫終結而停滯,然而換個角度來想,倘若有成本與效益的評估方式來做為河川經營與復育工作的參考,藉此判斷復育方式是否需調整,乃不失為一個重要的考量依據。

以高屏溪河川環境為例,若進行中長期的經營計畫,便涵蓋了治水防災、環境管理、生態保育復育與親水景觀創造等多項環節。治水防災方面,則包含災害預警報系統的建置、採砂分析與總量管制評估、提防工程的新建與維護;環境管理方面,則有河川環境綠美化的管理維護、流域土地的使用調查、流域空間土地利用與規劃保育分區;生態保育復育方面,則包含定期生態調查、河川情勢調查分析、生態資料庫建置系統、魚梯的建設與維護、鄰近人工溼地的維護與棲地保育等;親水景觀創造方面,像是親水河濱公園環境維護、推動親水教育與宣導、推動流域生態產業等,更甚至規劃避難空間等等。

以上這些都是復育環境所須緊密相扣的要素,若要達到這些項目,其投入的成本便高達了上億元,乃至於數億元,然而也唯有全面整體性的考量,才能讓復育河川的工作得以永續經營。儘管成本乍看下數額龐大無比,然若能加以產出的效益來看,兼顧並求得經濟、社會、環境三大環節的效益、在優質的經營中,讓河川具有降低社會與環境成本、減少河川生態系統中之能量輸出與輸入等等,倘若能達到宏觀整體效益,永續生態之訴求便得以成功。反之,若沒有效益或僅有低度的效益產出,那麼投入的龐大成本便淪為資源的虛耗,如此看來,成本與效益二者乃緊密相連,須共同來考量,以求得成本的有效運用、效益的擴張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