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除互花米草 保護金門潮間帶生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移除互花米草 保護金門潮間帶生態

2012年04月23日
摘錄自2012年4月23日中央社金門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金門浯江溪出海口大片潮間帶遭「互花米草」覆蓋而漸陸化,經中央經費補助,2011年移除;縣府23日與金城鎮南門社區發展協會志工移除長出的幼苗,宣示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2007年初通報,金門遭「互花米草」入侵,金門縣政府當時採刈割移除,效果不佳;2008年由荒野保護協會協助,在浯江溪口「互花米草」入侵區設置樣區觀察,發現人工拔除、掩埋最有效;2009年續以機械掩埋方式移除,紅樹林與互花米草混生區則人工拔除;2011年持續移除,掩埋移除面積9.3公頃,潮間帶恢復。

縣府建設局農林課表示,「互花米草」覆蓋後,潮間帶逐漸陸化,魚貝類、植物難以生存,且種子隨風浪傳播,根部也能長出新株,繁殖快速。除浯江溪口外,金門西北邊潮間帶也淪陷,將逐步移除。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陳德鴻指出,「互花米草」每年4月萌芽,由點狀發展成帶狀;根系延伸0.5公尺,只有拔除或掩埋才不會危害潮間帶與紅樹林。

浯江溪口是鱟的棲地,已發現有新台幣10元大的鱟出沒。縣府水試所長翁自保表示,水試所認養浯江溪口移除「互花米草」工作,讓鱟與魚貝類有良好的生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