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塭冬季放乾 黑琵保育關鍵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魚塭冬季放乾 黑琵保育關鍵

2012年05月09日
本報2012年5月9日台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正在覓食的黑面琵鷺。(攝影:郭東輝)全世界黑面琵鷺隻數,由今年普查結果,推估約在3000隻之譜,而根據學者意見,當黑面琵鷺成長到2萬隻,族群才算穩定,沒有滅絕之虞。而一個健康的族群存在,也意味著適合生活的環境,黑面琵鷺復育之路,可說是邁向環境健康之路。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七股研究中心籌備處主任薛美莉表示,這幾年台灣發展出幾個黑面琵鷺的衛星棲地,如嘉義布袋、鰲鼓溼地以及台南學甲,顯示族群逐漸由七股主棲地往外擴展的現象,至於原因是族群數增加,或主棲地劣化,則須再觀察。不過,他認為衛星棲地的增加意味著台灣有更多地方適合黑面琵鷺生活,是好的發展。

目前黑琵保育最艱辛的挑戰就是魚源缺乏,全世界都有這個問題,台灣則取決於能否與養殖漁業共生。冬季飛抵台灣棲息的黑琵,會在水深約15公分的魚塭覓食,若魚塭沒有鷺科或水深不見底,黑琵就不會停留。

黑面琵鷺。(攝影:郭東輝)七股一帶魚塭,為了增加養殖密度、提高生產效益,有部分改為深水養殖,部分黑琵保育人士認為這影響食源,強調淺坪式養殖的重要性。薛美莉表示,將深水養池改回淺坪式養殖欠缺現實考量,可能性很低;將挖深的池子填回來,對環境就有影響;而且根據養殖業者表示,問題不在於魚池的深度,而在於冬季水池放乾與否。

傳統魚塭的作法,每年冬季收成後會放乾魚塭,消毒休養;但深水養殖業者為了產值,加上養殖技術改善以及養殖魚種,例如石斑可能要多年才能收成,因此冬季不會放乾水池。

淺坪式魚塭如果冬季不放乾水,45公分的水池還是不能讓黑琵使用。鼓勵漁民每年冬季放乾水池,留下約15公分的水以及雜魚,才是解決之道。

薛美莉說,當地漁民對黑面琵鷺大多數是友善的,不會干擾黑面琵鷺覓食,甚至常常在日常言談間說些類似「今天在我家池子看到幾隻黑面仔」的話,透露出對黑琵一種熟悉有如朋友的情感,生活中已經融入這種鳥,且多數漁民並不在乎讓鳥類吃掉幾隻魚。

「或許可以研究水池每年放乾以及兩年放乾一次對漁業養殖的優缺點,以事實來影響養殖業者的行為。」薛美莉認為,增加誘因讓業者改變養殖行為,讓保育帶給漁民好處,才能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