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20」會議觀察
十年一度的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UNCSD,又稱第三次地球高峰會,簡稱「里約+20會議」)於2012年6月20-22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1992年第一次峰會迄今,永續發展論述已成為國際間重要的討論議程,而當各國領袖及官方代表在會場內簽署協議的同時,各國民間團體則在會場外高喊「人民團結,不被擊倒」(We, the people, get together, never get defeated),強調人民才應該是會議主題「我們要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的「我們」(We)。
城市領袖:國家與聯合國已不可能扭轉地球不永續
本次正式會議產出文件有49頁,分為6大章共283項目,主要內容為制定各國應通力合作根除貧窮及推動永續發展計畫的目標,設立全球性高峰論壇隨時跟進各項目標的落實情況,及訂定國際公約規範公海的使用等。
儘管聯合國與地主國巴西都認為,各國達成根除貧窮以推動永續發展的共識是很重要的進展,但非政府組織和部分國家領導人仍批評Rio+20產出文件內容缺乏企圖心和前瞻性,而不少參加「城市領袖日」的市長及地方政府代表則認為里約+20會議的正式文件只不過是宣傳品,也認為扭轉地球不永續發展的具體行動,不可能由國家或聯合國組織成功推動。
德國佛萊堡巿長更指出,這次大會簽署的協議,不只內容空洞更沒有具體目標及推動期程,證明了國家層級的政策及策略不易推動,但地方政府及社區反而更能採行永續發展策略及行動方案,以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因為國家只活在「國族」(nation state)這個既抽象又具政治意涵的語彚,但地方政府及社區則真正活在人民關心且感受最深的「地方」(place)。
由下而上已是趨勢
在此呼籲由下而上推動永續發展的趨勢下,台灣既然無法以國家名義參與國際會議,反而突顯出地方政府、社區及民間團體得以突破的契機。在本次會議期間,台灣民間團成員「農村武裝青年」在地球高峰會會場及人民高峰會會場以令人動容的方式唱出對土地及環境的關懷,讓不少與會者駐足停留並探詢台灣永續發展的進展。
而台灣民間團不只透過擺攤位呈現食衣住行育樂等十個綠色經濟面向,也參與由「公民社會」發動的社會正義及環境保護大遊行,甚至意外成為遊行隊伍的前導部隊,讓台灣及「台灣綠領NGO」的布條成為醒目標的,也讓台灣被看見。
都市回復力 結合永續發展的重要觀念
此外ICLEI(地方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於2002年里約+10會議中,率先倡議透過都市回復力(urban resilience)來對抗氣候變遷,十年後的里約+20會議,ICLEI更結合其它組織,共同倡議在全球推動都市回復力計畫。台灣有多個地方政府是ICLEI成員,可透過該組織將台灣推動都市回復力的具體成果(例如低碳城市、調適城市及生態社區),在這個場合上發聲,不僅讓台灣被看見,更重要的是,讓全球更瞭解到台灣在結合永續發展及都市回復力這兩個重要觀念上的實踐經驗。
當聯合國會員國不只在正式會場積極參與且發聲,又在人民高峰會及附屬會議中展現民間活力的同時,許多國家及地方政府更已著手策劃下一個十年的永續發展作為。對照於此,20年來三次地球高峰會台灣均無法以國家名義參與,卻又讓民間團體孤軍奮戰,不禁感慨政府對參與國際永續發展活動的冷漠以及對此議題的無感。
事實上,在台灣特殊的國際處境中,政府必須體認到民間組織是公民社會的基石,「我們」不只是制衡政府的中立力量,也是台灣參與各種國際活動的重要身份。因此政府一方面應廣納不同民間團體的各種主張,也應讓民間團體瞭解政府關於永續發展的作為(及不作為),然後支持民間團體走出台灣,讓台灣在國際場合中不只不缺席,更可以讓全球見證台灣推動永續發展的歷程。
台灣雖不是聯合國會員國,無法正式參與各種國際會議,但並不代表我們可以置身事外,因為永續議題不僅是國與國之間的承諾,更是全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