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隨台灣綠領團赴巴西里約熱內盧參加聯合國每十年一度的環境大會,特別針對原住民議題表達看法,人類歷經數個千年,社會主流終於肯定原住民部落社會與生態環境共存的意義,在資本主義化、科技化洪流過程中,開始尋覓原住民永續發展的實踐方式而小有成果。
我從愛護人權與環境的角度看待歷史,各地新石器的社會普遍是自然、自治、自由的部落社會。部落被東西方各帝國侵略殖民後,人權、福祉和環境都退化了。
幾千年來,東西方帝國文明席捲歐亞大陸,征戰不已,農牧、工商業和聚落破壞環境不止,後來歷經二、三百年的民主自由運動,1948年才以人權為本建立聯合國,進一步有生態良心與環境意識的覺醒,而在1972年聯合國發表人類環境宣言;在冷戰結束後,於1992年才發表救地球的永續發展原則,並納入原住民的參與。
也許我們百般無奈地認為聯合國救地球的行動被經濟等利益糾葛得太過遲緩,但我仍然肯定,聯合國2012年6月19日所發表的「我們希望的未來」聲明,提出綠色經濟的實踐方向,並在2015年前加速實現各項國際商定的發展目標。
聯合國尚未發表聲明前,我特別去參加6月18日晚上,原住民與社區保育區共同體(ICCA,
Indigenous and Community Conserved Area)、全球環境基金會小額計畫(GEF-SGP)、赤道創議(Equator Initiatives)、全球森林聯合體( Global Forest Coalition)、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環境經濟社會政策委員會(IUCN CEESP)所共同舉辦的「原住民與社區保育的領域與地區:反制毀滅性破壞的力量和為了"buen vivir"」,這是由ICCA統合者、IUCN CEESP 副主席(歐洲區) Grazia Borrinia- Feyerabend 所召集。
以美洲原住民語buen vivir做為題目,這話的意義含有人本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的多重意義,涵蓋身心靈層面,從個體健康幸福到環境的自然。這個週邊會議的立意是回歸原住民精神來適應社會變遷、照顧原住民生計、防止災難及讓原住民青年有光榮感,邀請所羅門、伊朗、阿根廷及賽內加爾分享四個國家,以原住民社區文化福祉為基礎的成功保育案例。例如在塞內加爾的Ria Casamance 河口紅樹林區,分屬8個部落的12000人聯合起來,透過自己的Kapoye Wafwolale Wate Nanang方式(在地資產自己保護利用),劃設保護區,透過保育而改善漁獲與收入等,成果顯著,並已感染其他的社區。
上述保護原住民土地及以部落社區為基礎的保育已是一個國際普遍努力的方向。這次聯合國發表的「我們希望的未來」聲明,重申2006年底通過的原住民權利宣言,強調原住民參與的重要性;在綠色經濟方面指出應避免危及他們的文化遺產、習俗和傳統知識,保留和尊重有助於消除貧窮的非市場做法。原住民綠色經濟的做法包括確保農糧安全、鼓勵生態旅遊和文化旅遊、永續利用山區與漁業資源,並且應認識到原住民的傳統知識、創新和作法對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貢獻,注意到原住民往往會受到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统退化的最直接影。另適當的教育與金融配合等手段也被提出。
從聯合國看台灣,我們在協助原住民以自己的社區與文化為基礎的自然資源經營管理方面仍停留在口號或討論階段。有系統的政策規劃、人才培育及經營管理配套都還沒提出,建議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未來能結合文化部、環境資源部、教育部及其他各部會、地方政府等,共同實踐美洲原住民所謂"buen vivir"的保育,台灣各部落原住民也有自己的方式,例如內本鹿地區布農族的balihansha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