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滿都國際藝術節 關注環境問題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加德滿都國際藝術節 關注環境問題

2013年02月07日
作者:Deepak Adhikari (法新社駐加德滿都記者);編譯:李楊

這座18世紀宮殿的主人,馬拉國王曾經統治尼泊爾,但如今在宮殿院內昔日供奉印度教神祇毗濕奴神廟的穹頂上卻粘著150隻離體的腳,圍成一圈,指著不同的方向。

Saurganga’s installation: Where Am I? (Photo Courtesy: Deepak Adhikari)

這些用熟石膏粉和水泥製成的模型是為期一個月的加德滿都國際藝術節( Kathmandu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上的最大亮點。本次藝術節包含16個展館,共展出超過200個藝術裝置、 表演、多媒體作品、繪畫、雕塑和攝影作品。加德滿都國際藝術節被認為是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藝術盛會,也是全世界關注環保問題的藝術活動中規模最大的。

「本次藝術節的主題是『大地、身體、心靈』,所以我決定使用腳這個概念,因為腳是第一個接觸大地的人體部位,」尼泊爾藝術家SaurgangaDarshandhari表示。「我們的腳步可能會不斷前進,但不管我們邁出多少步,我們的腳仍然站在大地上。參觀者看到這個作品之後,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一種親切感。」

在本屆藝術節上,來自31個國家的藝術家討論了城市化、水資源、生態環境、食品安全、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等因環境破壞和氣候變化而受到影響的問題。

「我們之所以選擇氣候變化作為我們的主題,是因為氣候變化不但對於尼泊爾十分重要,對於整個世界都是如此,」藝術節總監 SangeetaThapa表示。

雖然山地國家尼泊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為全球總量的0.025%,在世界各國中最低,但卻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威脅。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尼泊爾舉辦以氣候變化為主體的國際藝術節再合適不過了。

該國境內的喜馬拉雅山冰川為亞洲的10條大河提供了水源,但專家則表示,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這些河流可能將在未來50年中枯竭,影響到全球1/6人口的生計。

根據位於加德滿都的國際山區綜合開發中心統計,過去一個世紀中,全球氣溫平均上漲了0.74攝氏度。該組織認為,喜馬拉雅山區的升溫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準。

除了 Darshandhari在帕坦古城博物館的院子裡設置的藝術裝置之外,本次藝術節還有許多作品清楚地展示了人類對自然的影響。

在帕坦博物館的一角,擺放著哈薩克斯坦藝術家Erbossyn Meldibekov 的作品:這個用倒扣的搪瓷罐組成的山地景觀嘲弄著前蘇聯領導人的烏托邦之夢。

這個名為「共產主義頂峰(Peak of Communism)」的藝術作品取材自哈薩克斯坦境內帕米爾山脈的中央高峰。這座山峰過去一個世紀中曾經隨著占統治地位意識形態的更替而三次易名。

在德國藝術家Wolfgang Stiller的作品「火柴棍人(Match Stick Men)」中,來自中國的塑膠模特頭被插在粗竹竿上,經過上色之後像極了已經燃燒完畢的巨大火柴棍,象徵著已經失去希望、疲憊不堪的人類。

尼泊爾藝術家Sanjeev Maharjan用自己的藝術裝置再現了鄉村生活:他將從當地打來的柴整齊地擺放在一起,烏鴉和劈木柴的聲音更為作品增添了一分鄉村氣息。

「我是2009年10月徒步途徑安娜普納地區時遇到這一場景的,」Maharjan說。「在農村,這些傳統的做飯方法已經被煤氣灶和鐵爐所取代。但亂砍濫伐仍然猖獗。同時,城市化也在不斷蠶食著城市中的綠色空間。」

Neelkantha: poison/nector by Sheba Chhachhi (Photo Courtesy: Deepak Adhikari)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裝置來自印度藝術家Sheba Chhachhi。在這個名為「尼迦堤(Neelkantha)」的作品中展現了她從印度教神話中尋找解決污染問題靈感的嘗試。

Chhachhi用260個鋁制塔、燈光、照片和錄像描繪出濕婆吞噬一團燃燒的毒藥,威脅到整個宇宙的場景。

雖然大多數藝術作品都令人驚歎,但許多藝術裝置在給人視覺上衝擊的同時更給人心靈上的震撼。

尼泊爾藝術家Meena Kayastha用本地垃圾場撿回來的垃圾和突出的粗鐵絲組成人頭的形狀,旨在探索廢物回收利用的好處。

她說:「垃圾也曾經有過生命,也曾重要過,對於它的主人來說也曾有過某種意義。人們用完東西之後就扔在腦後,東西使用完畢也就失去了價值。用的越多,剩餘的利用價值就越少,隨之而來便是被塵封的日子。這樣一來,本來有意義的東西就變成了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