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導致亞洲大量對蝦死亡的元凶浮出水面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聯合國糧農組織:導致亞洲大量對蝦死亡的元凶浮出水面

2013年05月06日
摘錄自2013年5月3日聯合國綜合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亞洲區域平均年產對蝦300萬噸,產值超過130億美元,有100多萬人靠養蝦為生。近年來,一種被稱為「對蝦早期死亡綜合征」的神秘疾病致使當地數個國家的養殖對蝦大量死亡。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5月3日發表媒體通報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取得了一項重大突破,確定了這種疾病的病原體,從而為相關國家的動物衛生主管部門和養殖者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提供了重要幫助。

糧農組織3日表示,這種給亞洲對蝦養殖場造成嚴重打擊的元凶的身份已經暴露,它就是在世界各地沿海半鹹水水域普遍存在的副溶血弧菌菌株。亞利桑那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已成功地分離出該菌株,並用它來感染健康蝦,使之產生病症。這一突破性發現是在探索「對蝦早期死亡綜合征」的有效防治辦法方面邁出的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這一長期困擾科學家的神秘疾病最早出現在2009年,此後疫情不斷惡化。到2011年,中國的海南、廣東、福建和廣西等省份的養殖場遭受的損失已接近80%。它同時導致泰國東部一些養殖場減產60%,並預計使今年的蝦產量再下降三分之一。糧農組織於2011年首次向越南派出實地工作組,就該疾病的病原體開展調查,並從2012年開始在越南實施緊急技術援助項目。

糧農組織指出,如果食用生鮮或未煮熟的蝦和牡蠣,其可能攜帶的副溶血弧菌菌株確實會引起人類胃腸疾病,但只有攜帶兩個特定基因的菌株可導致人類患病,全世界僅有1〜2%的副溶血性弧菌野生株含有這兩種基因。糧農組織就此表示,目前還沒有關於人類罹患與「對蝦早期死亡綜合征」相關疾病的報告,此次亞利桑那大學的新發現將有助於證實受這種疾病感染的對蝦不會給人類造成健康風險。

據糧農組織介紹,「對蝦早期死亡綜合征」會感染世界各地普遍養殖的兩種對蝦,即斑節對蝦和南美白對蝦。截至目前,已正式報告疫情的國家包括中國、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但埃及、馬達加斯加、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亞等養殖對蝦的非洲國家,以及蝦類養殖同樣占有重要地位的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區也面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