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型溼地研究啟動 台灣250湖泊滋養生物多樣性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森林型溼地研究啟動 台灣250湖泊滋養生物多樣性

2013年07月01日
本報2013年7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溼地保育逐漸受到重視,國內也於6月18日通過溼地保育法,溼地提供了保存生物多樣性、水量調節、防洪、休憩等多元的功能,更多許多傳統文化、故事與溼地密不可分,然而國內在森林型溼地的研究調查上仍然不足。由林務局委託文化大學副教授蘇夢淮研究團隊所進行的森林型溼地資源調查發現,台灣至少有250處湖泊,而低海拔湖泊常因人為活動引入外來種而減少生物多樣性。

台灣最美的高山湖之一:嘉明湖。

蘇夢淮表示,所謂「森林型溼地」是指停滯或緩慢流動的穩定或週期性之湖沼型溼地。過去對於溼地都比較重視沿海,對於內陸溼地較少相關的著墨。以目前82處國家重要溼地統計,50公尺以下的溼地有40個以上,大多集中在沿海,200-3000公尺的溼地則在10個以下,研究團隊初步調查約250個森林型溼地,顯示目前的基礎資料之匱乏。

研究團隊發現,大多分布森林型溼地分布於北部、東北部以及中央山脈,朝南北縱走、位於縣界,分隔台灣東西。宜蘭縣最集中,而台灣西南部則較少有這類溼地。其中只有16個湖泊超過10公頃,顯示台灣的森林型溼地面積都不大。

大多數湖泊雖然小小的,卻不能因此而小看其重要性。森林型溼地孕育了生物多樣性,更因每個地方獨特的環境條件,保存了當地特有的野生物。蘇夢淮舉陽明山國家公園夢幻湖的台灣水韭為例,全世界只有這裡有台灣水韭,一旦夢幻湖溼地消失,台灣水韭也可能在世界上消失。這說明了溼地的重要性,可惜台灣位於內陸溼地研究調查尚不足。

森林型溼地具備幾個特性,例如在乾、雨季,湖泊的面積會有差異;其次,有些溼地會因季節而變化,例如陽明山的向天湖,春天滿水位,但是夏天卻無水,看不出是湖泊。台灣的森林型溼地還有一項特性是沒有鹹水湖。研究團隊也發現,低海拔湖泊大多經過整形,台北內湖大埤(碧湖)即為一例,頻繁的人為干擾,使得當地原生植物不復見。

蘇夢淮表示,低海拔湖泊常面臨較多人為干擾的問題,研究團隊在翠湖所進行的調查發現,原生種台灣細鯿的數量一次比一次減少,疑似因放生造成族群威脅。人為活動頻繁,常意外引入外來種,使得原生物種苟延殘喘。此處不但可見尼羅口孵魚,連昂貴的花羅漢都出現在此。

研究團隊也在草埤發現被列入紅皮書的圓葉澤潟、絲葉狸藻、鏡子薹型;顏氏湖(非正式地名,研究人員為方便記錄而命名)還可發現最近新發表的史尼氏小魞、斑龜,但也不乏吳郭魚。週邊的草叢還看過麝香貓。

蘇夢淮認為,低海拔湖泊還有救,只是速度要快;可以從教育著手,讓民眾不要種植外來園藝種,而願意讓原生植物自然生長隨著四季變化。

幾處中海拔溼地生物多樣性也十分可觀。陽明山向天池不但有卵葉水丁香,還有台灣原生種淡水魚七星鱧(鮕呆、月鱧)、斯文豪氏游蛇、台北樹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種被稱為豐年蝦的鵠沼枝額蟲,乾季會以卵的形式儲存在土地中,等待浮水期到來開始繁殖。不過,遊客常因無水而步行進入,有可能因此帶入外來種或破壞了鵠沼枝額蟲棲地。

高海拔湖泊溼地則以苔蘚植物為指標性物種。翠峰湖的狹葉泥炭蘚,以及似乎已成留鳥的白尾海鵰,構築出獨特的生態圖像,有別於其他區域。白尾海鵰原本在溫帶海邊物種,到了台灣就生活在高緯度的湖泊。

翠峰湖環山步道 。 圖片提供:羅東林區管理處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天巒池,位於鐵杉、冷杉林交界,保有台灣特有種豌豆蜆(約5mm),在其他地方已經找不到了;掌葉毛茛、聚生穗序薹燈等特有生物也是此地的特色。合歡池保存了泰雅晏蜓、日本豆龍虱的棲地,讓台灣的生物多樣性持續不墜。

蘇夢淮表示,物種豐富度與湖泊大小關聯性不明顯,研究過程中物種鑑定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此跨不同學科、領域的合作相當重要。此項先導型計畫為期三年,並將於年底告一段落,同時也將舉辦研討會,期待透過此項先導計畫的結果,引發迴響,進而延伸出森林型溼地保育策略與行動。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