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動物一家親 (上)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人和動物一家親 (上)

2002年08月06日
作者:張東君

動物勉強學堂/作者:張東君,皇冠出版社。對京都市的居民來說,若是在街上看見穿著邋遢、做著匪夷所思的事,卻完全不在意他人眼光的人時,鐵定會下一個判斷:『這人一定是京都大學的。』然後興致勃勃地站在一旁,等著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再不然呢,就是乾脆出聲打岔道:『你在做什麼?』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而在京都大學的人當中,最常受京都市民詢問的,就屬動物學教室中的成員了,因為其中有大半的人在京都市內出沒,幾乎天天都在路上看鳥、捉蟲。

動物學教室和其他的系所一樣,是由幾個不同的講座所構成的,每個講座中有一位教授、一位副教授、兩位助手、一堆研究所的學生。

一般來說,大家在說講座名時都習慣只說前面的部分,像是寄生蟲、微生物、生態、行為、人類等等。而在介紹講座的教授時,通常都會在教授的姓氏前面冠上講座名稱,只有川那部及日高因為非常出名,幾乎成為專有名詞,所以不在這個範圍內。

其實,他們也不在乎被稱作『生態的川那部』、『行為的日高』,可是其他講座的教授們就不是如此囉!特別是當教授的姓氏和研究對象湊在一起,簡直就像在做對聯,例如『寄生蟲的馬場』、『微生物的鬼塚』、『人類的土肥』。

有時我們閒著無聊,甚至會去找系所名冊來湊著玩呢。至於個人在做自我介紹,或是稱呼別人時,為了以示區別,也都會在姓名前面冠上動物名,像蛇森、青蛙張、企鵝森等等,有時還會有姓氏和研究對象相同的,像是姓中帶龜的人研究海龜、帶鹿的人研究鹿等的巧合。於是在乍聽談話內容時,就會誤以為是走進了動物園。

但是對明眼人來說,就算用看的也像在逛動物園,因為大家都已和自己的研究動物同化,隨著研究的年數越久,動作舉止也幾乎和研究對象如出一轍,光看人就知道他的研究對象。

例如:皮田每次咧嘴一笑,他的嘴巴就往臉頰約兩邊拉開,把臉分成上下兩大半;講話時舌頭一伸一吐,活生生就像隻蜥蜴。在松井短到幾乎不存在的脖子上,連著一顆長有蓬鬆鬈髮的大頭,再加上微凸的肚子,除了『穿了衣服的大蟾蜍』之外,再也沒有更貼切的形容詞了。川合拖著沉重的身體,在走廊上慢慢踱步的樣子,就像上岸後的烏龜。而在林間草地上跳躍的山田,怎麼看就怎麼像覓食中的鳥。

以上所說還只是大致歸類至科而已,到了人類學講座,光憑『以貌取人』就可以細分到種呢!因為他們研究的是靈長類,所以更容易被同化。

這聽起來雖然有點誇張,但只要看熟了之後,就真的可以從講話的方式、走路的樣子,分辨出那個人到底是研究黑猩猩、大猩猩,還是日本猴。

而像我這種長相平凡、舉止正常的『普通人』,為了打知名度,就只能把研究對象『穿上身』──天天穿戴印有青蛙的衣服或蛙形飾品;小森也穿印有蛇的T恤,把蛇頭做成的鑰匙圈掛在腰際。

大部分的人都會把研究對象當成專屬標記,只要眼睛尖一點,一定能夠『驗明正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