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岸之痛 | 環境資訊中心
海洋事務偵探社

台灣海岸之痛

2013年09月11日
作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

2012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正式開啟了守護台灣海洋及海岸線行動計畫,在2012年底至2013年3月間,繞遍台灣本島的海岸線進行普查。雖說是普查,但是更適合說是重新建立我們對於台灣海岸的認識和認知。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因為教育、傳統或政治背景等因素,使我們與海洋的關係相對疏遠,而這次的踏查,提供給我們機會重新認識我們的海岸線。在踏查的過程中,發現許多美麗的地方,卻也發現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可能互相之間盤根錯節、可能是單一事件,無論如何,它們都在慢慢侵吞我們美麗的海岸線。

問題一:海洋廢棄物

台灣地區的海洋廢棄物可分為幾個來源:海漂、遊憩活動(特別是海釣客)造成、漁業活動、違法傾倒或因資再法(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傾倒廢土、河流帶入陸源垃圾及垃圾掩埋場設置不當等。以下舉例台灣各處海岸海洋廢棄物來源。

海漂:新北市國聖埔沙灘、屏東滿州、九棚沙漠、桃園大園

怵目驚心的垃圾,多是漁業用具,如廢漁網、浮球、保麗龍…等,及家庭廢棄物,如拖鞋、燈泡、瓶罐…等。海岸有多長,垃圾就綿延多長,原本美麗的海岸也變成充滿危險的區域,更多生物造成莫大的威脅。

海漂垃圾布滿沙灘

遊憩活動:新北市美艷山、野柳等有釣客活動地點

台灣釣魚人口眾多,好的釣點往往有許多釣客群集,各式餌料包裝及廢棄物直接隨意放置岸邊,任由風吹飛散,造成嚴重的環境髒亂,及對海洋生物的威脅。

釣客在海邊留下許多廢棄物

漁業活動:宜蘭蘭陽溪南岸沙灘、屏東

每年捕鰻苗季節,總有一群捕鰻苗的人群聚在海岸搭屋生活,沙灘上矗立著一間間克難工寮,蔚為奇觀,而垃圾也隨之產生,尤其以提神飲料空瓶為最。

捕鰻苗人在海岸搭屋生活

此外尚有,違法傾倒、陸源垃圾、垃圾掩埋場,等海洋廢棄物來源。

問題二:海岸人工化

台灣地狹人稠,過往都認為海岸地區是不毛之地,因此許多工業區、工廠的建設都選址在海岸,甚至不惜填海造陸、開發海埔新生地,導致許多地區海岸面貌已今非昔比,更改變海流方向,連帶牽動了海沙漂砂量、方向,許多不該淤積的地方開始淤積,不該侵蝕的地方開始侵蝕。面臨嚴重海岸侵蝕問題,西部沿海幾乎都已築堤或投擲消波塊,而在建築防禦海水侵襲的工事之虞,卻欠缺考慮對築堤過程對於當地生態系的影響。而往年因為政府有計畫扶植漁業,並且為了尋求政績,導致現在台灣一村一漁港,換算下來平均每6公里一個漁港,現今漁業資源匱乏,漁業從業人員大量減少,卻徒留下許多廢棄漁港及竹筏無人聞問。

西部海岸堆滿消波塊

例如桃園觀音,早年沒有海堤時,紅樹林裡的螃蟹還可降海產卵;築海堤後,螃蟹無法越過高聳的建體,只能在馬路上徘徊,被汽車壓死無數,之後螃蟹數量越來越少,幾乎再也不可見。又如新北市永興漁港,廢棄的漁港,卻有大而新的建體,在一片綿延的礫石灘中顯得突兀。

空蕩蕩的漁港

問題三、缺乏長期監控機制

政府長期對於海岸地區的忽視,至今仍缺少長期、穩定、全面性的監測機制,海岸生態、海岸地景等基礎資料始終缺乏,以及海岸侵蝕的速度及狀況、海洋廢棄物汙染程度,至今始終難以掌握今昔差異。

沙蟹族群數量

沙灘因底質不穩定,所以棲息的生物種類較少,較具代表的即是沙蟹,幾乎是在台灣各地普遍可見的優勢物種,而今台灣沙地除了東北角的沙灘可見零星數量,其他地方幾乎難以觀察到沙蟹及他們的洞穴。而沙蟹洞穴減少,洞口也較小,是否是因為海岸環境受到干擾?也無從得知。

海岸侵蝕程度

海岸侵蝕推測原因可能有:河流沙源減少、地層下陷、海岸人工化影響漂沙活動。天下雜誌495期「誰殺了沙灘?」文章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調查結果揭露監測全台至少12處海灘和沙洲,正在嚴重流失,過去30年,退縮了100~650公尺。而真正的情形到底有多嚴重,恐怕無人說得清。台灣島地狹人稠,每一寸土地都是珍貴資源,然而海岸快速遭到侵蝕,已關乎國土安危,雖有地調所協助監測,卻少有政府機關正視問題,提出正本清源之道,僅能以興建堤防、投擲消波塊或突堤減緩侵蝕速度,無疑是飲鴆止渴。

海岸堆滿消波塊

問題四:不當的遊憩規劃

在許多海岸有許多民眾造訪遊憩,但是卻沒有相對應以永續經營角度而建立的遊憩規劃或設施。

沙灘車對於沙岸生態系的影響

在九棚沙漠或海口沙漠常有遊客喜歡搭乘沙灘車、吉普車在沙丘上狂飆,由教練駕駛車輛載著遊客在高高低低的沙丘間移動,因為車輪在沙上易滑動,因此就像加了雪鏈的車子在冰上行走一樣,車子都不聽使喚的滑動,遊客便在這個過程享受驚險刺激的飆沙。然而吉普車或沙灘車飆沙破壞溪床及沙灘生態甚劇,對沙丘植被影響始終沒有缺少評估。

問題五:快速道路的分割效應

現今社會為追求快速、方便,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對於生物棲地的切割效應已是不言而喻,而為了追求更快速、更平穩的交通品質,除了有高速公路,更有許多其他的高架道路、快速道路等因運而生。然而除了對於生態的影響,快速道路或高架道路對於人們親近海岸、對當地聚落的社經影響卻沒有受到關注。

後灣附近正在興建快速道路

西濱快速道路,縱貫台灣西部沿海地區的快速公路。即將成為除了高速公路外另一個由南貫穿至北的道路選項。然而完全貼近海岸建設的西濱快速道路卻可能影響水鳥飛行路徑;快速的車流所造成的噪音、路燈形成的光害將直接衝擊海岸生態;許多高架的路段並不利於民眾尋找前往海岸的道路,稱之為「新柏林圍牆」也不為過。

總結:缺乏永續性及全盤性管理邏輯

在實地踏查及使用地理資訊系統將各種海岸使用圖資套疊後可發現許多規劃的荒謬,例如:在珍貴的桃園觀新藻礁附近設置工業區;大量使用堤防建體以減緩海岸後退;為滿足觀光需求而在海岸設置的座椅、自行車道等。透過文獻回顧及實地踏查可發現政府機關缺乏對於海岸地區特性(敏感性極脆弱性)的認知,而海岸管理亦欠缺全面性及永續性的思考。

台灣海岸線似乎問題重重,然而,人類所製造的問題,人類也可以有行動來解決或減少問題。期待透過資訊分享邀請更多人加入守護台灣海岸線的行動,除了淨灘,也能從生活日常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開始;享受海洋遊憩,也要慎選對環境友善的旅遊方式及消費場所;當然,也可以拿起相機,選一段您所關心的海岸,和我們一起開始進行長期的記錄,從觀察之中,找出改善的蛛絲馬跡,並督促政府以永續及友善環境的政策來管理台灣的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