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東南亞有蹄動物快速滅絕 必須加緊保育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調查:東南亞有蹄動物快速滅絕 必須加緊保育

2013年09月19日
本報2013年9月1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最新的報告〈叢林蹄聲〉(Rumble in the Jungle)指出,東南亞大湄公河地區獨特且多樣的有蹄類物種正面臨滅絕危機,急需當地政府機關加強保護棲地並復育數量。

爪哇野牛(the banteng)被認為是最為優雅的一種野牛。(照片:Valerie。)

報告提及,體型如犬的小型鹿和具文化象徵意義的野生牛群等13種有蹄類物種,部分物種由於太過罕見,在當地擁有近乎神話般的地位。報告更指出,雖然大湄公河地區在過去20年內總共發現了4種新物種,但他們的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甚至對於部分物種來說,保育為時已晚。

「全世界最可觀的有蹄類群體之一,正面臨非法盜獵的無情威脅。若要拯救這些物種,當地政府的保護措施是關鍵。」自然基金會物種保育計畫主任Barney Long說。

中南大羚是大湄公河地區近乎滅絕的有蹄類動物之一。1992年才被發現的中南大羚,當時被認為是20世紀動物學界的大事。不過中南大羚來無影去無蹤,難以確切估計族群數量,但很可能僅存數十到數百隻之間。

葉麂(the leaf muntjac)是一種體型小到可以葉子包裹的小型鹿。(照片:nick ford。)其他急需立刻保護的物種還包括葉麂和爪哇野牛。葉麂是一種體型小到可以用葉子包裹的小型鹿。爪哇野牛則被認為是最為優雅的一種野牛。而林牛和熊氏鹿這兩種湄公河原生種則已經於20世紀滅絕。

「雖然盜獵讓這些物種快速減少,只要政府能將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把預防野生動物犯罪納入政策,還是有機會拯救牠們。」Long說。

世界自然基金會正和政府及夥伴合作復育野生有蹄類的族群數量,除了協助保護區管理與執法外,也支援當地發展永續林業和生計,以及替代性森林的利用,以降低現存有蹄類族群的生存壓力。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