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在亞洲「症狀」日益明顯 保育生態有助減災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氣候變遷在亞洲「症狀」日益明顯 保育生態有助減災

【首屆亞洲保護區大會在仙台‧現場系列報導‧2】

2013年11月15日
本報2013年11月15日日本仙台訊,詹嘉紋報導

第一屆亞洲保護區大會(APC)議程進入第二天,六大主題小組展開個別討論。延續14日的報導,記者參與了「天災與保護區」(Nature Disaster and Protected Area)小組,各國代表於今(14日)針對保護區內的自然災害、生態系保育與減災,發表概念與研究案例。

美國康乃爾大學榮譽教授Jeffery A. McNeely美國康乃爾大學榮譽教授Jeffery A. McNeely明白表示,氣候變遷已是難以否認且無可逃避的事實。其「症狀」在亞洲越來越明顯,旱、澇災等極端氣候事件成「常態」,影響強度與頻率也只會有增無減。

McNeely認為,我們應該自問,亞洲會不會遭遇美國西部一般的森林大火或特別嚴酷的冬季?若有可能,又該如何回應?以下分享兩個案例:

紅樹林保庇 越南社區韌性升級

世界銀行評估,越南是前五大最先受氣候變遷及海平面上升影響的國家。2005年11月,丹瑞(Damrey)颱風橫掃越南中部的濱海地區Da Loc,幾乎毀了所有堤防,僅500公尺躲在紅樹林背後的堤防得以倖免,紅樹林削弱了風暴及巨浪衝擊海岸的強度,讓土壤免於液化。

而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研究,通過200公尺的紅樹林後,海浪的強度會減弱75%,對於守護海岸深具效益。

因此,2006.08~2009.年,國際人權組織「CARE」(http://www.care-international.org/)推動了「社區自主紅樹林植林計畫」(the Community Based Mangrove Reforestation Project),CARE越南減災及氣候變遷協調員Yen Nguyen Thi指出,此計畫目標在於讓在地民眾的了解紅樹林生態系和己身息息相關,並建立管理系統,讓居民有能力自主監控、維護。

在CARE協助下,村莊透過民主投票選出20人,組成了管理小組。Yen Nguyen Thi表示,村民都積極投入,尤其村子裡的女性更成為執行主力,排解、協調疑難雜症,讓這項行動得以延續。三年計畫下來,共種植、管理了257公頃的紅樹林,穩定的紅樹林生態系也回饋居民豐富的生態資源,如蝦、貝類和漁產等,形成共生循環。

而2011年開始,CARE再針對兩處特別易受災村落,結合減災避險(Disaster Risk Reduction,簡稱DRR)及氣候變遷調適(Climate Change Adaption, 簡稱CCA)策略,提升其風險管理能力,居民必須具備足夠的環境意識,並預先計畫因應之道。做足準備後,當天災來臨,便能降低損失,發揮韌性(resilience),不再手足無措。

災後荒澤成樂土,瀕危日本鰻現蹤

日本鰻_圖片來源:Wikipedia.jpg311地震引發20公尺高的海嘯,無情地襲擊了宮城縣臨海的氣仙沼市(Kesennuma),奪走無數寶貴人命。但另一方面,土地經過劇烈擾動和崩塌,意外地形成了如溼地、鹽澤、和漁場等自然棲地,吸引了動、植物等自然物入住。

日本自然保育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tion Society of Japan)代表Makoto Hatakeyama舉例,許多受災農田廢棄後轉變成原始溼地,一到滿潮,溼地和海域便連結起來形成通道。於是,在這些殘磚剩瓦之間,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位嬌客:日漸稀少的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

日本鰻生長於乾淨的淡水水域,但個體成熟後,卻會游往大海,展開長途旅程,尋找產卵處。而受到過度捕撈及棲地喪失,其數量急遽減少,綠色和平組織於2010年將其列入瀕危海鮮名單

海岸造堤,防災惹議

陸上溼地與海洋的連續區域,正好創造出日本鰻喜愛的棲地環境。然而,日本中央及地方政府為了防止往後的天災,決定在受災海岸興建巨大海堤(seawall)。對此,Makoto Hatakeyama表達強烈擔憂,他認為此重大公共建設並未與當地居民進行充分溝通,興建海堤則將破壞這串連了海洋、河川及森林的流域生態網絡。身為宮城縣(Miyagi Prefecture)在地居民,他十分質疑這樣的重建計畫及海岸防災觀點。

天災難預料,早準備早好

第一屆亞洲保護區大會天災難料,氣候變遷則讓天災變得更棘手,如何減災、防災?亞洲各國作法不同,對此,McNeely建議執行以下策略:

一、 串連保護區,形成連續的避難廊道空間,提供受氣候變遷影響而不得不遷移的物種一個棲身之所。
二、 監測具衡量氣候變遷影響的指向性物種,例如開花時間或定居性物種的遷移範圍。
三、 另外,還應該與其他關注氣候變遷的機構結盟,共享資訊,以最具成效的方式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他說,防災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目前的「早期警訊」,儘早做好準備。

參考資料:Mangroves to protect from climate change(http://goo.gl/Ee0k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