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用的飲食‧崩壞 生存典範‧重建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我們日用的飲食‧崩壞 生存典範‧重建

2013年11月26日
作者: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祕書長)

※編按:食品安全屢出現問題,法令規範百密總有一疏,產品安全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心。當企業只追求利益最大化,良心便蒙上灰塵,惡性循環的結果讓每個人都成為受害者。作者藉由一連串的食安問題,重新檢視社會系統,從生活中找回遺失的美好。

民主社會裡,當記者、評論家、國會議員、政府官員都開始討論良心、道德、倫理時,通常是某些事情已經嚴重出現錯誤的警訊。

當產品不再良善

如今,台灣社會從爆發油品危機開始,又接連出現一連串食品安全問題,連嬰兒奶粉都無法讓家長安心使用,整個社會陷入恐慌,所有人飽受困擾。我們警覺到,整個食品業界與負責監督的相關政府單位,在倫理上都犯了嚴重錯誤。

倫理是為生命設下的積極目標,塑造一種值得去活的人生。倫理學家將目標的對象稱為「善」(good),「善」 是我們追求的具體事物,如財富、事業成功、和樂的家庭等都是善。經濟學者用goods指產品,便是來自倫理學的這用法。經濟學家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事業進行生產的目標。我們現今所面對的,是與日用飲食相關的產品(goods)不再良善(good)的困境,基督徒在這時候究竟該怎麼去理解主禱文中「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最後的晚餐,來源:維基百科

面對破壞性的生存典範

美國神學家安格爾(J. Ronald Engel)認為人類所有形式的努力,都是在尋求處理一與多、普遍與特殊、相同與差異、全球與在地之間的問題。在《面對生態和經濟崩潰》(Confronting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Collapse)書中,他指出:「如果想要跨越過生態圈以及珍貴的地球文明迫在眉睫的崩潰,我們必須重新面對一與多的問題。」因為「一個特殊而又具高度破壞性的生活方式,透過全球化成為主導智人世(Anthropocene)人類的生存典範,導致生態和經濟崩潰,如今已經提昇到前所未見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食品安全的危機,追根究底,正是由這個破壞性的生存典範造成。因此,安格爾認為在一與多之間兩個互相抗衡的典範,在現今最為決定性的衝突,是發生於全球與在地之間這個鮮明的議題。

相互依存的全球公民

了解今天整個食品供應系統(甚至整個生活用品的消費系統)背後全球化的繁複網絡,或許會使我們深感無能為力。全球化是否像我們現今所看到的,指愈來愈大的企業和超級大國政府的寡頭政治所轄制,將地球上每一個地方踩在腳下?或者,它會受到抵制,並由有能力體認到人類具有成為相互依存的地方或全球公民潛力的運動所轉化?如德國著名自然地理學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所期待的:每個人生活在他自己的生物區域承載量之內,所有人共同地與生物圈整體和諧共存,因而能夠找到一種「永久和平」的途徑。

在《不可思議的消費鏈》書中,藉由揭示咖啡、報紙、T恤、鞋子、車子、電腦、漢堡、薯條、可樂等這些現代人經常會接觸到的商品背後的消費鏈,作者不但給我們非常清楚的分析,也提醒讀者在購買或使用物品之前,先想一下它背後的生命史,或許就可以減少一些無謂的消費,進而做出較正確的選擇。

飲食教育從家庭做起

了解食品安全背後整個結構性問題後,針對食安教育,有以下建議:

第一步,就是從增加在家做飯、用餐開始。全家人參與準備飯食,包涵食材選擇、烹調方式考量、餐桌擺設、餐桌禮儀、清洗收拾、分工合作模式協調等素材,絕對是最好又實用的家庭教育起點。全家人一起用餐,在今天也幾乎成為瀕臨絕種的社會現象,令人擔憂。當飲食只剩下填飽肚子的生理層次,整個社會的文化必定趨向冷漠、貧薄、粗鄙。聖經中也非常強調共食,與今天普遍的孤食截然不同。

吃當令與吃當地,這也是是目前樂活時尚所強調的。「吃當令」是在作物最自然、最美味、最營養的狀態下食用。最自然──符合生長週期,不需要倚賴大量的化學肥料、農藥、催熟劑、防腐劑;最美味──作物必須以最誘人的果實吸引鳥類、昆蟲或其他動物,為它們繁衍種子;最營養──因為有完整的生長過程,從土壤中吸取了豐足的養分。「吃當地」是因為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表示人類對自然法則的遵守,同時又可以縮短「食物哩程」,減少能源的消耗與污染。

從土地發芽

令人欣慰的是,台灣社會裡,不但有「體認到人類具有成為相互依存的公民潛力」,並且已有為數不少的案例,像《食物戀》(野人,2005)、《果然台灣》(天下,2011)、《有田有木,自給自足》(果力,2013)這類書籍,介紹一些或重返家園,或回歸土地,在各處默默耕耘,從土地發芽,溫柔地實踐與生物圈整體和諧共存的理想。他們正如「掌生穀粒糧商號」創辦人所說:「將在地精神發揮到極致,就是國際化!」

或許,全球與在地之間的衝突,還是要從自己的土地生根發芽,才能找到出路,因為,溫柔的人必承受地土!

※ 原載於基督教論壇報,原題〈我們日用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