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太平洋年會決議禁捕黑鯊 降低黑鮪幼魚撈捕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中西太平洋年會決議禁捕黑鯊 降低黑鮪幼魚撈捕

2013年12月07日
本報2013年12月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WCPFC年會平滑白眼鮫(或稱黑鯊)禁捕令,船上不能持有,也不能卸下黑鯊。(圖片來源: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第10屆年會6日順利落幕,會議達成減少黑鮪幼魚漁獲量15%以及禁捕平滑白眼鮫等重要決定,並在圍網漁業降低使用人工集魚器期間、減少鮪魚撈捕配額都有具體要求。

中西太平洋去(2012)年產量達261萬噸,是全球鰹、鮪類產量最多的海域,約佔全球年產量400萬噸之6成以上;漁業署表示,因中西太平洋黑鯊資源已過漁,本次會議不但通過禁止捕黑鯊,而且船上不能持有,也不能卸下黑鯊;對於未滿3歲30公斤以下的黑鮪幼魚減少15%漁獲量。

相關的決定漁業署將儘速轉化為國內法規,要求漁民確實遵守;漁船意外捕到黑鯊時應即丟棄。漁業署表示,我國堅決支持減少黑鮪幼魚漁獲量,強調熱帶鮪措施要圍網與延繩釣漁業平衡及等同效果,強烈主張依科學建議圍網禁用6個月FAD,支持禁捕黑鯊,以養護該等資源。

大型魚類都應減少撈捕

對於此次禁捕黑鯊(平滑白眼鮫Carcharhinus falciformis,Silky Shark)、減少黑鮪幼魚撈捕量的決定,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認為有助於海洋保育,國內法應同步更新。

鯊魚、鮪魚這類大型魚類,都到了該禁捕的地步,過去黑鯊都成群被捕,漁民憑印象以為族群數量豐富,透過會議中的科學調查數據,才能真正了解實際的族群狀況。陳昭倫認為,未來應加強有效的科學研究,讓漁業資源客觀呈顯,避免落於憑印象決定。

至於減少黑鮪幼魚撈捕,十分有意義。陳昭倫解釋,大型魚類晚熟、晚生產,而且生產數量不多,整個族群就靠這些新生的幼魚延續。只是如何避免混獲、誤捕造成幼魚的死亡,必須要有相關的漁法、漁具的規定和改良,例如讓幼魚可以脫逃的裝置。

圍網漁業減少人工聚魚器使用

會中通過幾項重要決議,包括大目鮪、黃鰭鮪及鰹魚等熱帶鮪魚養護管理,為期4年期的新措施。此新措施要求圍網漁業禁止使用人工聚魚器(FAD)5個月以上、額外減少延繩釣大目鮪漁獲限額10%;期待2018年前落實消除大目鮪漁獲壓力,讓大目鮪族群數回到永續利用的水準。

在圍網漁業使用FAD的時間,會議決定,2014年禁用4個月,或選用限制全年FAD網次數在2010-2012平均總投網次之31.5%(發展中小島國則36.5%);2015及2016年禁用5個月,或選用全年限制FAD網次數在前述總投網次之27.5% (發展中小島國則32.5%)。

至於延繩釣船大目鮪漁獲量限額部分,預計2017年達到再減少10%的目標,並分階段進行,明(2014)年維持今年水準,2015年減量5%,2017年減量10%。以我國為例,明年額度為11,288公噸,2017年9,675公噸。

另為控制漁撈能力,除發展中小島國外,其餘國家凍結24米以上大型鰹鮪圍網船數,以及凍結專打大目鮪之延繩釣船數。

WCPFC管理中西太平洋之鮪魚、旗魚、鰹魚等高度洄游魚類資源,此次年會於12月2至6日在澳洲凱恩斯市召開,來自台灣、美國、歐盟、日本、韓國、中國、菲律賓及太平洋島國等25個會員國出席,約650人參加。

第十屆WCPFC年會決議

黑鮪新養護管理措施,減少幼魚(未滿3歲30公斤以下)漁獲量15%。

大目鮪、黃鰭鮪及鰹魚等熱帶鮪魚養護管理4年期之新措施,圍網漁業禁止使用人工聚魚器(FAD)5個月以上效果、額外減少延繩釣大目鮪漁獲限額10%,2018年前移除漁業對大目鮪過高之漁獲壓力,以恢復大目鮪資源至永續利用水平。

禁捕黑鯊(Silky Shark)

為加強收集漁撈作業及漁獲資料,要求漁船每日填寫漁撈作業情形紀錄表(logbook),被公海登檢或進港時被查到未填寫及留有當航次該表者,將以提報非法、不受規範、無報告(IUU)漁船黑名單,予以嚴懲及抵制。

不得新建圍網船、延繩釣船。

協助島國發展等措施。

 

※加入「環境資訊中心」粉絲頁,來給環境按個讚  https://www.facebook.com/enc.teia

【相關文章】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