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水林 與蝙蝠做鄰居的「幸蝠」農產漸成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北港、水林 與蝙蝠做鄰居的「幸蝠」農產漸成型

留住「幸蝠」系列報導(三)

2013年12月25日
本報2013年12月25日雲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幸蝠農產產品之一,南瓜。北港東榮國小教師張添順,在校園推動友善土地的農藝教育之餘,這一年來,他還多了一個頭銜,就是雲林縣台灣永續聯盟理事長。他和另一位水林鄉誠正國小教師張恆嘉是好朋友,兩位都是該會理事。張恆嘉長期帶著學生觀察記錄蝙蝠,尤以保育黃金蝙蝠(金黃鼠耳蝠)著稱,而張添順則推動無農藥化肥菜園達十年,目標都是為了友善土地以及保育生態環境。

最近,兩位教師把他們多年來各自努力的成果,結合在一起,並以台灣永續聯盟協會的名義,申請了林務局社區林業計畫,在北港、水林一帶以蝙蝠之名,推動有機或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並以「幸蝠農產」品牌,期待能將農民生產的作物推廣出去。

孩子們彩繪的蝙蝠屋。教室外的蝙蝠屋。

協會訂做了100個蝙蝠屋,提供給願意掛在農田邊的農民,幾乎都發完了。這個精美的蝙蝠屋,出自張恆嘉的堅持,使用不破壞雨林、環保的木材,油漆全都是無毒 的環保漆。在這麼龜毛的要求下,差一點就找不到師傅願意做,最好在信念相同的師傅支持下,以剛好打平成本的價格製作完成。

張添順在靠近菜園的教室外以及幾處房舍屋簷下掛上蝙蝠屋。色彩多元的蝙蝠屋,即便專家認為黑色最吸引蝙蝠來住,但幾個蝙蝠屋,在孩子的彩繪下,滿足了人類的眼目,依然吸引蝙蝠來住。

和蝙蝠做鄰居

有沒有蝙蝠來住,完全是依據地上的排遺來觀察。蝙蝠糞便在中藥上又稱「夜明砂」,以治療夜盲症得名;除了中醫的用途,在有機農業更是珍貴的肥料。收集蝙蝠的糞便,還可以知道有沒有蝙蝠住宿,平常則完全不過問牠們的秘密生活。

教室外的蝙蝠屋。根據張恆嘉調查,一隻蝙蝠一個晚上可以吃掉上千隻小蟲,在東榮國小的菜園,這幾年蟲害越來越少,是因為土地生態系恢復,或是蝙蝠的功勞,或許兩者都有,有待進一步調查。

學校每周提供一餐蔬食,還有一餐米食是來自幸蝠農產之一,由浩然基金會輔導當地農民種植出來的古早米。張添順希望透過幸蝠農產品牌,為這些甘心為土地健康,付出更多心力的農民打響知名度,也讓支持綠色消費的民眾,買得能永續土地的糧食。

「有機菜園可說是幸蝠農產的前身」,張添順說,從學校出發,將無毒耕作的理念推到社區,並以蝙蝠為保育目標,讓社區逐漸了解進而認同;而幸蝠農產至少必須做到不使用農藥、化肥以及基改資材,幾戶農民也都願意自動將作物送到大學實驗室,進行農藥殘留檢驗。

幸蝠農產目前並未開放給其他農友申請加入,不過這些年推動的經驗,可望累積建立規範,讓更多農民加入幸蝠農產的行列。

在地保育最麻吉

農藥的使用,使得許多夜食上千隻昆蟲的蝙蝠,找不到食物,或間接因昆蟲體內的毒素而傷亡。原本就是農田生態系一員的蝙蝠,在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下得以融入。在農田中架設蝙蝠屋,讓蝙蝠來當鄰居,是有機農民的心意,也可為農田健康把關。

張添順在推動過程觀察到,越來越多年輕人投入農業,年輕一輩的農民幾乎都能了解藥物危害,願意減少用藥,如果能提供防治方法,甚至都願意不用藥。

黃金蝙蝠在葉片上棲息。(攝影:張博鈞)

雲林縣致力於提供全國農糧,以農業縣自詡,這項由民間團體、農民以及學校共同推動的「幸蝠農產」計畫,十分具有地方特色。幸蝠農產的計劃支持者之一是南投林區管理處,處長張岱表示,目前的保育趨勢強調「在地保育」,社區居民盤點社區周遭的自然資源,透過了解在地自然資源,決定保護的目標以及進行的方式,而非以大尺度觀點來告訴社區要保育甚麼。

社區林業計畫第一階段補助10萬,看似很少的經費,讓社區能凝聚共識,自動自發去想該怎麼做,從了解到關心,一直到能付出行動。(系列報導之三,待續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