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澎海底電纜環差過關 認知落差大 居民痛批草率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澎海底電纜環差過關 認知落差大 居民痛批草率

2014年01月27日
本報2014年1月2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在雲林居民與環團的抗議聲中,台澎電纜線路工程27日在環評大會中闖關成功。擔憂電磁波危害、淹水造成漏電、高溫衝擊海洋生態等疑慮皆未得到滿意回應,居民高分貝激動抗議。

「台灣雲林到澎湖161千瓦(kV)海底電纜」計畫,此電纜在海底部份長達58.85公里,台灣端則在雲林縣口湖鄉台子村地區,陸地部分則是7.47公里。台電公司指出,此電纜為配合澎湖「低碳島」風力發電政策,希望藉此雙向平衡台、澎兩地供電,在夏季將台灣發的電力運送到澎湖,而冬天以澎湖的再生能源供應台灣。

此案於2008年通過環評,2010年獲得經濟部的開發許可,在2011年7月施工前辦理公開說明會,未獲得台子村當地居民認同,台電因此變更路線,環差案開始進出環評大會。此次修改路線的新方案對環境的影響已經減低,也遠離了台子村與台興國小。

計畫地圖

高電磁波、漏電風險  居民憂心

然而,居民對此案的不滿,自當年計畫初期便開始了。自救會表示,該電纜經過的土地有70%為私人土地,卻在未與居民溝通下逕自參加環評,不但工程造成民舍牆壁龜裂、漁民也發現當地沙灘南移嚴重,造成漁船擱淺,鰻苗等漁產也恐因高溫減量。

台電表示,因應民眾意見,已將變電所、開關所都取消,只剩冷卻所,但民間仍質疑可能會是借屍還魂。自救會更主張,此纜線計畫延長鋪設3公里,已超過原長的1/10,理當重做環評,不能只做環差。但會議主席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及專案環委說明,3公里新增路線並不在此次環差審查範疇,雙方對此點認知有極大落差,居民對此不斷表達不滿。

居民認為此次變更為延長,應該新作環評而非環差

居民對此電纜有兩大顧慮,一為電磁波危害,一為漏電。憂心高壓電纜將使路面電磁波高於20毫高斯、民宅15毫高斯,埋設高壓電纜的文明路更是國中小學童的必經之路,將危害健康,要求台電再更改路線。

居民要求嚴密防護  台電:技術做不到電磁波零增加

台電表示,目前仍無證據證明電磁波對人體有危害。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陳椒華則指出「沒有證據不等於沒有危害」。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02年就將高壓電磁波列為2B致癌物,長期暴露在3到4毫高斯的環境下,罹患小兒白血病的風險會增加2倍。

居民也認為,長久以來,該地區時常淹水,他們擔心電纜埋在地面,會發生跳電、漏電的憾事。

自救會要求,電纜附近的民宅、排水大排應先做現況鑑定,並要求電磁波的防護要跟公部門一樣嚴密,限制為2毫高斯,也不得高於環境背景值。但台電環保處長蔡顯修表示,將努力降低電磁波對居民的影響,但目前技術上做不到電磁波零增加,他估計陸上電纜的電磁波可望低於10毫高斯。

面對居民的抗爭,環評大會要求台電承諾,就陸纜佈設路段辦理「非游離輻射安全防護作業」,並進行「鄰近既有建物現況鑑定及安全防護計畫」。對於這樣的結論,居民仍感到相當不滿意,會議在居民強烈抗議聲中草草結束。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