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繪本推薦(3)城市的面貌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綠繪本推薦(3)城市的面貌

2014年03月02日
作者: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城鄉」的快速開發變化,是許多繪本作者偏愛的主題,有的關懷城市開發,有的則著重在城市中的綠色行動。

《挖土機年年想‧鄉村變了》圖文:約克米勒Jörg Müller 出版社:和英

「城鄉」的快速開發變化,是許多繪本作者偏愛的主題,老一輩的繪者關懷城市開發,新一代的作者則會著重在城市中的綠色行動。這類繪本中常見的主題是城市綠地,隨著現在新的環境課題興起,開始參雜環境正義、社區改造等與居民自覺相關的故事,讓繪本更顯得有趣。

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
圖文:約克米勒Jörg Müller 出版社:和英

瑞士藝術家約克在不同年代對同一個地景同一角度的七張繪圖,彷彿透過相片一樣,看到一個鄉村轉變為城市與工廠的變化,讓小朋友了解「開發」行為對環境的破壞。這本書原版在1973年出版,當時便獲得德國童書獎,2000年在台灣出版後也獲得許多圖書獎項。他還有一本台灣未出版的作品《城市的變化》,也採類似的方式,繪製一個城市街區在19世紀擁有廣場與綠地,到了現代卻被高架橋佔據。

 

影片:這是《城市的變化》書籍內容。

 

森林大熊》則是米勒另一部經典作品,描述大熊冬眠醒來後發現森林變成一間大工廠,他被工頭當成工人叫去去工廠上班,住進單身宿舍,每天重複著打卡上下工。《發現小錫兵》則利用廢棄的玩具兵,串起歐洲與非洲不同孩童的生活世界,並以諷刺的方式比較兩地對於「消費」的不同價值觀。

家園
圖:吉妮.貝克 Jeannie Baker  出版社:和英

圖:吉妮.貝克 Jeannie Baker  出版社:和英

這本繪本一樣是由單一視角繪製的多幅插畫構成,是一對年輕夫妻搬到公寓,從窗戶望出去的景象。窗外正對城裡的一塊空地,原本堆積了雜亂的廢棄物,四周布滿塗鴉。後來開始有人主動清理,並闢成小公園綠地,居民的歡笑聲終於回到這裡。而在這段期間,夫妻的小孩也從嬰孩長大成人,想必參與了社區的改造行動,體現了「家」的意義。

另外有一本《小恩的祕密花園》,則是小女孩將自己種的花草,分送給鄰居,讓城市變美的故事,裏頭以綠色植栽與灰色建築對比,表現出「分享」得以突破人心的隔閡,更顯難能可貴。

被遺忘的森林
圖文:勞倫斯.安霍特Laurence Anholt  出版社:林務局

蔥鬱的樹林逐漸發展成城市,結果有一小塊樹林被建築圍籬圈住後,似乎被人遺忘,反而保留著美好的生態環境,只有小朋友知道這裡。有一天工人開著怪手進入後,準備要在這片最後的祕密樹林蓋房子,卻發現好幾個孩子們攀爬在大樹上哭泣。最後工人們知道孩子們的用心,把圍牆拆掉,讓更多人知道這片樹林;後來市民更在城市各個角落種上樹苗,讓城市回到森林的樣貌。

在這個故事中清楚表現出,城市發展過程犧牲樹木與綠地,但有限的綠地卻是人類心靈的寄託所在。可惜的是,書中避開了護樹抗議的市民運動,只描述孩子的溫情,不切實際。

地下花園
圖:趙善暻 Jo Seonkyeong  出版社:道聲

地鐵清潔員有一株樹苗,不知道種在哪裡,因此在地鐵坑道邊緣某個光線照得進來的地方鋪上泥土,種下樹苗。沒想到這棵樹改善了地鐵月台上汙濁的空氣,讓旅客心情都變好了。後來,小樹長大後伸出了人孔蓋,在人行道上冒出來,吸引了媒體的報導,讓市民感到非常興奮。

道聲是家宗教出版社,《地下花園》也是帶了一點心靈療癒效果的寓言故事,不太可能在現實發生,卻可以延伸不同的討論。地鐵象徵著城市生活機器般的日常運作,樹木卻可帶給市民新鮮的體驗,不僅是心靈上,也是嗅覺上與視覺上的感覺。

汽車睡覺的一天
圖:Erika Cotteleer  文:申惠恩  出版社:聯經

圖:Erika Cotteleer  文:申惠恩  出版社:聯經

故事主角是兩個小男生,騎單車在大馬路上的時候,覺得車子好多、噪音充斥,空氣又汙濁。但隔天是無車日,他們發現馬路上的車子都不見了,市民紛紛到街道上遊戲ˋ運動、騎單車,媽媽可以抱著嬰孩在街上散步,享受到難得的「自由」。

用對比的方式,讀者可以明白車輛統治馬路的城市模樣並不友善;而透過第一人稱敘述,我們知道小男孩們在無車日這天感覺安全、悠閒與希望;市民走上街道,也有取回主權的意涵,這些都是比環境保護更進一層的概念,常常會在無車日行動中被忽略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