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葬園區有譜 卡地布祖靈免遷了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自然葬園區有譜 卡地布祖靈免遷了

2014年03月10日
本報2014年3月10日台東訊,賴品瑀報導

『悍』衛祖靈 拒絕遷葬」台東知本卡地布部落為此抗爭3年,除了多次激烈抗爭,更運用行政訴訟來爭取,最近逐漸與縣政府達成共識,第六公墓將規劃為「文化追思公園」。

此舉結合公墓與公園,全區維持「自然葬」習俗,已存於該地的先人不需遷葬,之前遷出及將來辭世的族人,也可繼續於該地長眠。部落認為,雖有折衷,但「『悍』衛祖靈」、「全部落生死都要團結在一起」的訴求得以實現,這將是雙贏的結果。

第六公墓入口,當時為抗爭準備的大輪胎還堆置著

原粗暴清除「無主墳」  部落為祖靈上街

台東縣府與台東市公所原在2010年計畫改建第六公墓為公園,未與當地居民溝通的情況下,便在2012年自行發包工程,並將長眠該區的祖靈們以「無主墳」處理。

為此,卡地部部落3年來數度走上街頭抗爭,並於2013年提起行政訴訟。訴訟過程中,也已進行4次協商,在3/7最近一次協商中,部落與市公所、原民會、國有財產局逐漸達成共識,將第六公墓改為興建「追思文化園區」。

卡地布部落所屬的卑南族原本的習俗為「室內葬」,但在日治時期,被迫改為葬在知本公墓。當時族人雖無立墓碑的習俗,但「我們的祖靈都在那裡,怎會是無主墳!」

卡地布難以忍受市公所原先計劃將地上墳遷移完畢後,其餘視為「無主墳」,將以請怪手來開挖清除。對卡地布而言,祖靈是文化的根源,至今部落各祭典都必須從告慰祖靈開始。因此,如果祖靈遭迫遷,便無法傳承部落文化,對卡地布來說,這根本是「滅族」。

公所、部落雙贏:整頓舊公墓、重返傳統習俗

與部落習俗不符的土地公實際前往第六公墓,發現大小墓厝層層疊疊,土地公、石獅子林立,頗為雜亂。

部落捍衛祖靈協商小組召集人馬捷表示,20多年前,公墓並非如此景象,過去族人們的墳多為隆起的土丘,上面有幾顆做記號的石頭。

但鄰近榮民陸續過世、與殯葬業掮客進駐之後,開始出現漢人習俗的墓厝,不但在視覺上變得雜亂,有些墓厝更直接建在別人墳上。

經過漫長而強硬的抗爭,由卡地布提議的「文化追思公園」獲得認同漸成共識,該公墓之後將採用「自然葬」方式,園區內也不會再有墓厝。不但已存在的先人可續留,希望遷回、或日後願意在該公墓長眠的族人也可加入。

馬捷解釋,如此一來,雖有部分折衷,但部落堅持的「『悍』衛祖靈 拒絕遷葬」不變,可算是雙贏。而鄰近公路地區將劃為停車場、公園等設施,也將列入考量族人所需的祭祀用場地、紀錄歷史、傳承文化。

市公所要做成什麼樣子,都需經過與部落討論才行。馬捷表示,藉此機會整頓第六公墓長久未妥善管理的雜亂景象,也可返回之前的傳統殯葬習俗,對部落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學到公部門「遊戲規則」  部落更團結

抗爭時,族人紛紛留下電話,若市公所一有動靜便互相通報,前去阻擋工程馬捷表示,此次抗爭最後依殯葬管理條例等現有法令,找出解決方案,算是有所折衷。但爭取「傳統領域」,仍因原基法相關子法未出爐、傳統領域尚未公告,而無法有實質的討論。

對部落而言,藉此事件不但凝聚了部落的團結力、年輕人也因此更覺醒;尤其部落學習到如何運用公文、訴訟等公部門的「遊戲規則」,都使部落變得更有能力、更堅強。

「這是祖靈的召喚!」卡地部部落正面看待此事件,對於下一步想要捍衛知本溪流域,也將更知道怎麼做了。

先前抗爭,族人陸續遭到3波起訴,這部分官司目前仍未落幕,但對卡地布來說,這是行動必須付出的代價,也算是相當值得的犧牲,甚至為此感到光榮。對部落年輕人而言,能在此事件中學著對外發聲表達自己、開始參與公共事務,都是收穫。

「團結在一起」卡地布以此為名,如今這一點精神仍受族人所堅持。10多年前展開文化復興後,恢復了「巴拉冠」的會所教育。過去卑南族未婚、無偶的男子依年齡分別集中居住在會所「達古範」與「巴拉冠」中,因此成員從小接受嚴厲、幾近「斯巴達」的教育,訓練著狩獵、射箭、角力等戰技,而長久以來以善戰聞名。

國中生以下的族人在達古範接受教育青年聚集的巴拉冠

目前卡地部部落仍以「花環學校」、「文化成長班」等,在週末與寒暑假舉行傳統文化、族語等課程,其中文化成長班更以高中生為主體,在寒暑假規劃出一套課程,教導部落的弟弟妹妹。他們要學習找老師、耆老來傳承等等,大人、已是大學生的哥哥姐姐都只是協助角色。

雖然時代不同,但卡地布部落仍團結一致,試圖在新的領域中持續強盛著。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