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食物? 傻傻分不清楚的海龜 | 環境資訊中心
海洋事務偵探社

塑膠?食物? 傻傻分不清楚的海龜

2014年04月09日
作者:馮加伶

地中海海龜保育協會MEDASSET設計製作的宣導海報。

水母還是塑膠袋?

前陣子網路上曾流傳過一張圖片,畫面中有數個透明塑膠袋混入水母群中隨波逐流。眼尖的我們或許一眼就能發現不同之處,但對海龜來說,塑膠袋就像水母一模一樣。這張由地中海海龜協會所製作的宣傳海報,其實一點都不誇張。

早在1968年就有在海龜胃部發現塑膠的紀錄,直到1981年才有首份量化海龜誤食塑膠的報告。該研究發現以水母為主食的革龜,其胃內容物含有塑膠製品(或是玻璃紙)的比例高達44%,品項包括三明治包裝紙、塑膠袋、厚塑膠布和塑膠湯匙等。在當時,塑膠製品已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尚未如現今氾濫。

因此,革龜胃內容物中發現塑膠的消息也引起許多海龜學者的關切。

1984年,一份由夏威夷海龜學者GeorgeBalaze所提出的研究報告,則宣告了海洋廢棄物與海龜之間的戰爭已經正式開始!

塑膠海廢五花八門 瀝青、漁網全下肚

該研究針對太平洋地區的擱淺海龜進行大規模調查,並整合1970年以後的相關資料。從139件海龜誤食塑膠或因海洋廢棄物導致受傷的案件中發現,除了喜愛水母的革龜,其他種類的海龜如綠蠵龜,玳瑁,赤蠵龜和肯氏龜的胃內容物中都有塑膠製品等海洋廢棄物的蹤影。

海龜胃中的塑膠品項相當五花八門,包括塑膠袋、漁線、漁網、碎布、玻璃、瓶子、金屬、乙烯基底片和瀝青等人造物品的碎片。

有趣的是,不同種類的海龜對海洋廢棄物的選擇性也不同,革龜誤食塑膠袋和塑膠碎片的比例高達94.4%;而保麗龍則分別佔據赤蠵龜和玳瑁誤食廢棄物中的4成和3成;肯氏龜容易誤食瀝青(40%),紙類(20%)和金屬(20%);綠蠵龜誤食漁具漁網等人造繩索的機率(19.3%)則高於其他種類的海龜。

海龜誤食塑膠的早期研究照片

隨著人類對塑膠製品的越發依賴,海龜與塑膠廢棄物的戰爭亦越演越烈,海龜胃內容物含有海洋廢棄物的比例從1980年代的20%,到1990年代的50%,到了2000年初期,廢棄物的比例則高達79%。

從2002年一篇針對地中海地區赤蠵龜的調查報告發現,海龜胃內容物中的海洋廢棄物仍然以塑膠為大宗(76%),其次為瀝青(25.9%)和保麗龍(19.7%),而經常於沿岸底棲環境中攝食的赤蠵龜,腸胃道含有許多底沙(24.1%)、木頭碎片和茅草(24.1%)。

相較於遭到漁網纏繞而快速死亡的海龜,誤食塑膠雖然不會導致立即性的傷害,但若塑膠面積太大造成海龜的腸胃道阻塞,也會有致命性的危險。就算是誤食較小塊的塑膠,胃內容物中過高比例的海洋廢棄物亦會稀釋了海龜消化正常食物的能力,這種食物稀釋(dietarydilution)的情況,容易導致較小個體的海龜營養不良,進而影響健康狀態。

馬尾藻or塑膠漂浮物? 小海龜處境艱難

海龜與海洋廢棄物為什麼會發展出如此糾結的關係呢?難道一切都是天註定嗎?這就要從海龜的生活史和攝食習性的角度來看此難題了!

稚龜從爬出卵窩、離開沙灘,首次下海的那一刻開始,就開始受到塑膠和其他海洋廢棄物的誘惑,還沒有游泳能力的稚龜,只能隨波逐流。大部分的稚龜在這個階段變成了海鳥、大魚、螃蟹等天敵的盤中飧,只有少數幸運的稚龜能遇到漂浮於大洋中的馬尾藻,馬尾藻是稚龜的保護傘,能減少稚龜被天敵攻擊的機率,同樣藏於其中的小魚和小型甲殼類動物,則變成了稚龜的食物。

等到小海龜逐漸長成亞成龜,已經具備卓越的游泳能力時,才會跟著洋流到沿岸的棲息地生活,接下來的時間大多定居於此沿岸棲息地。

塑膠和保利龍等海洋廢棄物,跟馬尾藻一樣都在海水匯流處聚集,小海龜很容易就會遇到這些致命的漂浮物體,本來依馬尾藻而居的場景變成依塑膠漂浮物而居,少了其他魚蝦蟹類當作食物,還多了許多化學污染物!

美國佛羅里達東部的海岸,秋天時的強勁海流常將垂死或死亡的小赤蠵龜沖上岸,研究人員經常在這些擱淺海龜的胃內容物中發現許多瀝青微粒和塑膠碎片。有鑒於此,海龜之父ArchieCarr曾替海水匯流處(英文Convergence,原指海面上水的密度迅速改變之處,呈帶狀分佈)加註一個定義,為小海龜的食物供應鏈,而今許多海洋廢棄物也都被帶到此處聚集。

人類行為轉個彎 海龜不必吃塑膠

填充氦氣的大型氣球,上昇到高空中約8公里處時,會開始脆性斷裂(Brittle fracture)。脆性斷裂讓氣球斷裂成具有許多長長分支的塑膠碎片,其外形和水母或烏賊極為相似。

大洋中的海龜選擇性較少,大多誤食些橡膠類的海洋廢棄物,或是像極了水母氣球碎片。隨著海龜轉大人、換新環境,對海洋廢棄物的選擇偏好也有所不同。沿岸棲息地的海洋廢棄物種類繁多且五顏六色,海龜則對透明的軟塑膠情有獨鍾。

有些攝食專一性較高的海龜種類,如綠蠵龜和玳瑁,則較不容易誤食塑膠類的海洋廢棄物,但他們被漁網纏繞的比例卻比較高,這也讓海龜與塑膠之間的複雜關係,更加難分難解!

如海龜保育學者Mrosovsky在1981年的研究報告中所言,革龜,這種能大口吞食葡萄牙戰艦的動物,何須靠攝食無生命的塑膠袋而存活;而人類,這種能發明塑膠的高等智慧物種,又何須貪圖自身生活的便利性,將其後果和風險嫁禍在其他無辜的物種上。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N. Mrosovsky (1981) Plastic Jellyfish. Marine Turtle Newsletter 17:5-7.
  • G. Balazs (1984) Impact of ocean debris on marine turtles: entanglement and ingestion. 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the fate and impact of marine debris, Honolulu, Hawaii.
  • J. Tomás (2002) Marine debris ingestion in loggerhead sea turtles, Caretta caretta from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44: 211-216.
  • Q. Schuyler et. al. (2012) To eat or not to eat? Debris selectivity by marine turtles. PLoS ONE Vol 7 Issue 7: 1-9.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