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籌錢雕刻白海豚媽祖像 號召信徒守護海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團籌錢雕刻白海豚媽祖像 號召信徒守護海洋

2014年04月22日
本報2014年4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原住民工藝師林新義的作品:白海豚媽祖神像。今天是地球日,同時剛好是民間宗教信仰的媽祖生辰。選在媽祖誕辰前夕,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展示由原住民工藝師林新義創作的「白海豚媽祖像」,栩栩如生的白海豚以及台灣重要的海洋生物,拱抬著媽祖尋求庇護。環保團體以此號召民眾一起守護海洋,保護白海豚也引導台灣走向健康的未來。

集資籌設保育白海豚媽祖廟

媽祖在民間信仰中,信徒最多,有海神之稱。白海豚常於媽祖誕生前後現身台灣沿海,因此又有「媽祖魚」之稱。

由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台中市惠來遺址保護協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等環保團體,以及立委田秋堇,共同負擔神像的費用,委託林新義創作的白海豚媽祖像,將白海豚、鯨、旗魚、鱟、綠蠵龜、黑面琵鷺等瀕臨絕種的海洋生物,透過寫實手法呈現,讓觀眾一看就懂其欲守護海洋之訴求。

林新義住在大武,他每天面對著蘭嶼,知道這幾年飛魚越來越少,越感受到海洋保育的重要性,期待透過作品,喚起民眾關注。他以烏心石雕刻媽祖,顯示其高貴;偏黃色的木材雕塑海洋生物,則象徵有如皇族般尊貴。

這尊神像將安置於粘錫麟故居。有「環保宣教師」封號的粘錫麟,長期致力台灣環境保護,去(2013)年因病過世,環保團體打算在其故居興建白海豚媽祖廟,宣揚保育觀念。

學者:台灣的海洋日在4月

「台灣如果有自己的海洋日,那一定在4月。」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員陳昭倫說,每年農曆3~4月之間,是台灣周邊海洋的盛事,包括墾丁珊瑚礁產卵,白海豚也出現在台灣周邊,鯨鯊也洄游到這附近,都是台灣非常重要的盛事。

「只有健康的海洋,才有健康的白海豚和健康的人」陳昭倫指出,白海豚是西岸重要的海哺類動物,旗魚則是東海岸重要的洄游性魚類,這雕像刻畫海龜背負起海洋生物,在媽祖的庇護下,引導台灣走向健康未來。「白海豚和我們太接近了,他是活在海裡的人,器官和人類都一樣。」

白海豚研究不足  保育難

立委邱文彥認為,保育概念結合民間習俗,往往將生態保育概念深印人心,像澎湖廟宇,原本以龜板祭祀,得以改為米做的龜。

他說,多年來為濕地奮戰,2007年到大城芳苑一帶,遭百位民眾包圍抗議,要國光石化不要國家濕地。幾年來,雖然濕地法將於7月公告實施,有望保護白海豚棲地,但對於白海豚保育,了解仍有限。

白海豚保育十年,族群數直直落,環保團體請出媽祖督戰。

香港學者花了10年,了解每隻白海豚的習性,但對於白海豚個體生態廊道、遷移路線仍在初步階段;對於白海豚的活動、習性還不了解,科學研究仍不足。

籲成立海洋部  統籌保育研究事務

邱文彥表示,海洋是藍色國土,要全面統籌規劃,而非遇到白海豚、黑面琵鷺有難,針對個別物種保育。因此,成立海洋部有其重要性,絕非僅是底下轄有海巡署的海洋事務委員會。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說,黑面琵鷺在20、30年前只有300隻,今年已達1659隻,他期待20、30年後,白海豚也能像黑面琵鷺一樣,5倍、6倍的成長。

他指出,政府組織再造,至今仍搞不定環資部及海洋事務委員會,海洋事務委員會只有海巡署的編制;而無論白海豚和黑面琵鷺都和棲地有關係,成立海洋部將海洋保育署、海洋研究的部門納入,才能期待20年後白海豚倍增。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