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保育需備國際視野 八色鳥連結各國生態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候鳥保育需備國際視野 八色鳥連結各國生態

2014年05月08日
作者:林瑞興(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副研究員、組長)

※編按:針對5月7日聯合報報導《砸2.4億復育 八色鳥回得來嗎》,特生中心棲地生態副研究員林瑞興補充說明候鳥族群數量,與其遷徙路線地區保育工作的關聯。台灣是八色鳥度夏地點,遷徙途經地區的環境變化對八色鳥的影響也應列入考量,將保育視野提昇至國際層級。

八色鳥,圖:John&Fish

很感謝媒體記者對生態環境的關心,不過,標題是沈重了些!

2.4 億應該是來自水利署的資料,且是整個湖山水庫計畫針對生態保育,含環境監測、森林生態系、溪流生態系、人文生態及現場生態保育措施經費的合計,八色鳥(Pitta nympha)為森林生態系研究及監測的物種之一,也為重要的指標物種(之一),但保育措施考量的是整體生態系,而非僅針對單一物種。

回頭來說一下八色鳥的數量變化。八色鳥是臺灣少數有清楚族群監測資料的物種。特生中心自2004年起,在雲林林內和斗六地區,每年以相同方法監測該地區丘陵地八色鳥族群,同時在2001、2002、2005、2009及2013年也曾就全臺灣進行分布調查。

就林內和斗六地區的族群變化,如報導所言,數量的確是大幅下降了。位於斗六的湖山水庫範圍(約1/7監測面積),在監測之初,我們即已預期數量一定會大幅下降,結果也一如預期,但出乎意料的是,水庫範圍外,棲地沒有明顯改變的區域,數量也顯著地減少(以2005年為基準,2013年數量下降60%)。

這樣的改變,在仔細琢磨八色鳥的生態習性之後,我們認為除了地區性的因素之外,不要忘了,每年約4-9月待在臺灣的八色鳥,一年中還有許多時間住在其他地方,臺灣的環境維持不變,也不保證臺灣的族群可以維持呀!八色鳥度冬區,根據目前有限的資料,主要是在婆羅洲,遷徙路徑可能是中南半島、華南而後跨過台灣海峽。現實上,臺灣是八色鳥研究最詳實的國家,其他範圍族群資料可說是付之闕如。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推知度冬區和遷徙地對八色鳥族群的影響呢?

運用繁殖地多地點的監測資料,比較繁殖地族群和環境變遷的關係可以是回答前述問題的方式之一。於是我們運用2001起,5次全臺灣的調查資料,分析全臺灣島的族群趨勢。結果是臺灣2001-2013年,八色鳥整體族群下降50%,又以台灣西部、北部最為嚴重(70%),西南和東部則沒有明顯地下降趨勢。又今年3月和日本長期關心八色鳥的專家交換訊息,也提到日本也有出現類似狀況。這些證據都指出八色鳥的度冬地或遷徙地出現不利維持其族群的壓力。

歷年八色鳥第一次調查發現總數量(隻)。圖片來源:斗六丘陵(包括湖山水庫)八色鳥族群數量調查計畫2004年至2012 年湖山水庫範圍內,第一次調查時發現八色鳥總數量(隻)。 圖片來源:斗六丘陵(包括湖山水庫)八色鳥族群數量調查計畫

八色鳥提供台灣一個機會,藉由生物的角度,連結臺灣與周邊各國的關係。遷徙物種的保育必須將視野擴及該物種生活的所有範圍,臺灣作為八色鳥繁殖地,有相對重要的責任維護繁殖棲地的品質,同時也應就能力所及,為國際保育多做努力,最後也提醒八色鳥作為台灣淺山生態系的一份子,保育的作為可以從物種出發,但應從生態系的角度予以整體考量。

僅以以上文字,補充說明臺灣八色鳥族群狀態,另以上研究成果正在撰寫學術論文中,期許藉由成果的發表,讓大家多瞭解八色鳥及東亞、東南亞遷徙性陸鳥可能面臨的族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