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上的吊絲高手──小菜蛾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蔬菜上的吊絲高手──小菜蛾

2014年05月27日
作者:李鍾旻

剛買回來的新鮮花椰菜,有時會發現裡頭爬著綠色、小小的菜蟲。不只如此,菜蟲的成蟲偶爾也會露面,可能就在家庭主婦切菜之際,突然活生生的從食材裡飛了出來。不過,以上遭遇或許多數人都還能接受,大家比較不願見到的,想必莫過於當食材已下鍋,熟透了的蟲子才赫然浮現,若餐飲業發生這種事情,甚至還會引起消費者與餐廳業者間糾紛呢!

菜市場買回來的花椰菜,裡頭有時可發現小菜蛾的幼蟲,甚至成蟲從中鑽出。李鍾旻攝影曾經看過一則新聞,一間連鎖餐飲店的火鍋湯頭裡發現了數隻綠色的菜蟲,讓顧客差點一口吞下肚(說不定已吞下若干),緊接著鏡頭拍到了引起問題的食材,原來是花椰菜!這些到底是什麼蟲呢?

其實,會啃食花椰菜的昆蟲頗多,但多半被人們發現的是紋白蝶和小菜蛾的幼蟲,兩者都以十字花科的植物為食,並且有著碧綠的體色和肥短的身軀,所以經常被誤認為是同一種菜蟲。紋白蝶喜歡在公園草皮或是菜園活動,翩翩飛舞,是廣為人知的菜蟲,但是外型不起眼的小菜蛾,人們太不熟悉,也就以為牠的危害不是那麼大。然而,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數次從市場買回來新鮮的花椰菜上發現的菜蟲,不是紋白蝶,而是小菜蛾。

小菜蛾的幼蟲,李鍾旻攝影 紋白蝶的幼蟲,李鍾旻攝影

吊絲垂降 逃避敵害 

小菜蛾是田園中的常客,牠們也被稱為菜蛾、方塊蛾,是世界上有名的蔬菜害蟲。小菜蛾幼蟲會啃食許多種類的栽培蔬菜,因此農人在田裡栽種的甘藍菜、花椰菜、蘿蔔、包心白菜等植物上面,經常能見到牠們的蹤影。目前已知小菜蛾的寄主植物達30種以上,但僅限於十字花科的植物。

人類食用的蔬菜大部分屬於植物的葉子,葉子表面就算長了蟲,也容易挑去或隨著清洗而除去蟲體。然而我們所吃的花椰菜,屬於植物的花,花梗分枝密布,所以有不少縫隙,不但容易讓小蟲藏身,採收時也不易徒手去掉蟲體,進食中的幼蟲,或者剛羽化不久的成蟲,便有可能隨著採收,被人們攜入室內。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花椰菜上特別容易發現小菜蛾的原因了。

小菜蛾的幼蟲外表黃綠色,軀體的兩端較為纖細,中央則顯得較粗大。由於幼蟲受到驚擾時,經常會利用絲以「垂降」的方式,從葉子或枝條掉落藉以逃避敵害,因此牠們又被稱為「吊絲仔」、「吊絲蟲」。小菜蛾幼蟲期共分為4齡,初齡幼蟲僅取食葉的葉肉,留下葉片的上表皮,因此菜葉上會形成「開天窗」般的透明層,這其實是僅存表皮的缺口。3~4齡的幼蟲則會將葉子啃食成孔洞,一旦族群量增加,整株植物往往會變得坑坑洞洞的,或者將葉片全都吃光,而造成農民在農作物上面的損失。

增產報國 一年繁殖15~20代

蔬菜上有時也能發現牠們的蛹。發育成熟的小菜蛾幼蟲會在植株上吐絲,結成一層薄薄的繭,並在繭中化蛹。繭呈灰白色、外觀有如薄紗,黃綠色的蛹則藏在其內。同樣的,蔬菜上亦能發現小菜蛾的卵,其卵外觀呈淡黃色,通常會零星散布在植株上,但因其體積微小,比較容易被人忽略。

小菜蛾和許多常見的蝶蛾一樣,以植物為食的階段僅限於幼蟲期,成蟲則以花蜜、露水為食。成蟲體長約0.6~1公分,身體和翅膀外表呈灰褐色,前翅後緣具有一道黃白色的波浪狀紋路,是牠們最明顯的特徵。當成蟲停棲時,一對前翅合攏,這道波浪狀紋路便會呈現出近似三個相連菱形的模樣。

小菜蛾在台灣一年大約有15~20代,繁殖快速。成蟲晝伏夜出,雖然飛行能力有限,但牠們能順著風飛行,向遠處大範圍的散佈,因此助長了牠們成為大害蟲。

小菜蛾,李鍾旻攝影

小菜蛾的蛹,李鍾旻攝影

出現菜蟲=有機?

既然小菜蛾這麼常見,牠們的出現,能否跟有機蔬菜畫上等號呢?每當我們發現花椰菜上有蟲,是否意謂它沒有噴農藥,是比較「安全」的蔬菜呢?那可未必,因為小菜蛾最令人頭痛的問題,就是嚴重的抗藥性。自從1953年發現小菜蛾對DDT產生抗藥性後,人類便察覺到牠們非等閒之輩,能夠逐漸適應不同的化學藥劑。

何謂抗藥性呢?簡單的說,即是某種用於防治害蟲的有效農藥,使用一陣子之後效果逐漸降低的現象。比如說,國內引進一種新農藥,初期可以順利撲滅田間的小菜蛾幼蟲;然而經過數年的使用,小菜蛾可能逐漸適應此農藥,變得難以消除。

在藥劑種類有限且藥效降低的情況下,為了不影響收成與販售,有些農人嘗試使用生物防治的手法,或配合耕作防治,例如:以輪作的方式抑制害蟲蔓延,以期能改善害蟲問題。不過也有業者為了壓制這群害蟲,而逐漸增加農藥劑量、施用次數,但就算超量使用農藥,恐怕也難以將牠殺死,且這樣一來,成本與所造成的汙染倒也增加了。該如何避免抗藥性的產生,已為當前小菜蛾防治的重要課題。

【延伸閱讀】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