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煙濕地踏查 發現人與環境共構的美麗故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八煙濕地踏查 發現人與環境共構的美麗故事

2014年07月24日
本報2014年7月24日台北訊,陳安蓓報導

「我們希望人和生物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位置!」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廖仁慧望著八煙美景感性地說。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7月19日於金山區八煙聚落舉辦「漫,八煙濕地踏查」活動,期盼透過實地走訪濕地、影片觀賞及講座的方式,讓大家認識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中的台北世外桃源──八煙濕地。

活動參加者報到後當天行程說明情形。陳筱婷攝。

活動當天天氣晴朗,天空萬里無雲,24位參加者搭乘第一班由台北開往金山的客運,一早便抵達八煙。簡短的活動說明後,大家紛紛拿起相機,開始了他們的「濕地踏查」之旅。

八煙水梯田中的飽滿稻穗。陳俊凱攝。一入八煙聚落,映入眼簾的是一階階的水梯田,梯田中的水稻已臻飽滿成熟,纍纍稻穗在陽光的映照下更加金黃耀眼。

水田,不只是農業生產基地,也是人工濕地的一種,除了水稻能作為糧食作物,水梯田本身,更具有地景、人文及生態保育的價值。

當大家陶醉於八煙濕地的美景,不知不覺已近中午,早晨還靜悄悄的八煙聚落,此時熱鬧了起來。

當地的阿公、阿嬷席地擺攤,他們親手栽種的蔬菜及自己製作的草仔粿、番薯包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每個人手上開始多了一包包「戰利品」。

天氣炎熱,「出張所」的老闆娘也拿出了她的拿手絕活,一大鍋「大葉田香茶」,聞起來有八角的香,喝起來有甜菊的甜。大葉田香是可食用的水生植物之一,多長於濕地、池畔等較為潮濕的環境,其葉片具有濃郁的八角味道,常用來焢肉或是炒蛋,用來泡茶,便成了「大葉田香茶」。涼涼的大葉田香茶,是當地的退火聖品,也是濕地的特產之一。

活動參加者與當地攤位購買物品。陳筱婷攝。

在山林講堂說故事

從濕地離開後,沿著魚路古道與台2甲線,抵達山林講堂。「山林講堂」是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利用當地的老房子改造而成,內部採光充足,擺設多為木造,古樸、簡單卻很有味道。

眾人觀賞《里山台灣──滄海桑田桃花源》紀錄片,得知陽明山八煙聚落從沒落到重生的精采歷程。

活動主持人介紹影片《里山台灣──滄海桑田桃花源》。陳筱婷攝。而深耕八煙的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廖仁慧親身說法。廖仁慧分享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如何和林務局合作,攜手讓八煙從沒落的農村聚落,蛻變為台灣第一個加入聯合國里山倡議夥伴組織(IPSI)的小農村。

廖仁慧望著八煙美景感性地說,我們希望人和生物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位置。

影像說故事  創意八煙

緊接著,便是好玩的討論活動!24位參加者分成四組,利用今早拍攝的照片,串成一個個充滿創意、獨一無二的「八煙故事」。

 

有豐富經歷的攝影師王武郎,教大家如何使用最簡單的攝影器材做出獨一無二的生態紀錄。王武郎表示,攝影紀錄時,技術不是最重要的,拍攝這張照片時感受到什麼?眼睛和心能從這片景色中「看出什麼」?重點是,作品能不能把當下的感受與感動,很直接地傳達給看照片的人?這才是最重要的。

八煙水中央地景。陳筱婷攝。

蛻變中的觀光客

本次活動的參加者對大自然很有興趣,假日時也常出門踏青、登山,其中很多位並非首次來到八煙聚落。然而,這次活動讓他們看見了八煙聚落過去的歷史、農村八煙正在蛻變的過程、背後眾人的汗水和淚水,也看見好不容易回來的八煙水梯田生態。

除了觀光的「目的景點」外,他們表示,應多觀察沿途風光,不再只為了抵達目的地而埋頭直衝,錯過了當地生活與豐富歷史。而這不但是觀光客的進步與改變,也是拉近環境與人關係的一大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