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廢無解? 青年行動 減塑從身邊做起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海廢無解? 青年行動 減塑從身邊做起

2014年08月26日
本報2014年8月26日墾丁訊,林育朱報導

海洋「塑化」日益嚴重如何解?年輕人的創意可能是改變契機!荒野保護協會23~25日於墾丁海生館舉辦「海洋減塑青年行動」,來自中國、台灣等地約60名學子組隊參與,盼尋求海洋塑膠污染解決方案。

為了讓學員深入瞭解海洋廢棄物議題,主辦單位邀請台灣和多國學者、NGO成員或個人行動者前來,包含:華裔藝術家La Benida Hui、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學海洋生物教授Martin Thiel、日本鹿兒島大學海洋物理教授藤枝繁、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張泰迪、台南市社區大學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及美國「我的無塑生活」發起者Beth Terry等,由不同面解釋海洋廢棄物議題和可能的解決之道。

學員創意至墾丁大街推廣減塑行動,外籍講師也陪伴、欣賞成果。攝影:林育朱。

美國:塑膠微粒,全面佔領海洋

初由La Benida Hui分享她於今年6月參加由美國5 Gyres Institute所舉辦的研究航行,旅程由百慕達三角洲航行至冰島,沿途透過拖網等方式打撈,監測海洋的塑膠微粒污染情形。5 Gyres的研究船不論從船體或船上生活用品,都極力避免使用塑膠製品。

Benida分享航行過程的心得和發現,實際打撈結果發現拖網內多半以微塑膠(microplastics)為主,鮮少發現大型海洋廢棄物;令人遺憾的是,幾乎所有樣本內都含有塑膠微粒。

台灣:長期監測積累數據,促政策改變

台灣海灘上佈滿垃圾是常見景象,可說深受海洋廢棄物之苦。張泰迪介紹由數個民間團體所組成的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如何利用ICC國際海洋廢棄物監測法,透過數據累積,找出問題根源,並提出對策或監督政府。

而在地團體台南社大則為利用長期監測達成此目的的先驅。晁瑞光向學員分享,台南社大自2006年即在台南海岸進行監測活動,發現海洋廢棄物的組成多是在地牡蠣養殖用的保麗龍或隨手飲料杯,而利用這些數據,在數次與台南市政府協調溝通後,促成台南市率先成為台灣首個禁用保麗龍杯的城市。

日本:打火機計畫,替海廢尋根

日本藤枝教授自2003年開始打火機計畫(Lighter Project),蒐集來自東亞各國所撿拾到的海漂打火機,試圖釐清日本海洋廢棄物的源頭。

藤枝教授解釋著,打火機上常印有商家資訊,可以輕易追查到來源,且幾乎所有東南亞國家都有使用習慣。分析了來自1,534個地點、約70,952個打火機,他發現一些有趣現象,例如:伴隨淹水或颱風事件,海邊打火機數量大量增加,各國海岸皆然。

例如:2013年颱風後,日本海灘收集到大量來自中國的打火機(約398個);東京都海岸的打火機不僅來自海上,也有許多是從鄰近的荒川(Arakawa River)沖刷下來;雖然加拿大和美國同在北太平洋環流路徑,打火機卻鮮少漂到那裡,多半在東亞各國或夏威夷流竄。

與會者現場利用打火機的創作。攝影:林育朱

智利:尋找最乾淨海灘,號召學子加入海廢監測

相較日、台,智利所面臨的似乎非跨國性問題。Martin Thiel談到,他如何利用「尋找智利最乾淨沙灘」為口號,在智利由南至北號召了40多間學校加入海洋廢棄物監測行動,發現智利海岸的海廢多半來自當地,甚至是遊客行為產生,且各地海岸垃圾組成也大不同,有些區域以塑膠為主,有些則是以保麗龍為主。

奈米塑膠  深入你我血脈

市售洗面乳中,許多也含有塑膠柔珠。攝影:林育朱。而這些不會生也不會死的塑膠,只會不停的碎裂成越來越小的碎片。荒野保護協會的胡介申分享2014 年7月與環太平洋11個國家NGO代表齊聚南韓時,各自分析自己國家所採集來的樣本的心得。目前已知塑膠可能已經碎裂到小於1μm,可稱之為奈米塑膠了!

這些微塑膠可能會吸附環境中的有機污染物,遭到海洋生物吞食,如今已經在一些甲殼類或二枚貝類體內發現這些微塑膠,而在消化過程即有可能釋放出有毒污染物,經過生物累積效應,危急人類的健康。

除了塑膠垃圾碎裂而形成的微塑膠,香港「無塑海洋」(PlasticFreeSeas)創辦人Tracey Reed則提出另一個可能來源--市售洗面乳!她利用濾網過濾許多市售洗面乳,驚訝地發現這些洗面乳中居然含有塑膠柔珠,而不同品牌含量也略有不同。

Beth Terry一年生活的塑膠垃圾量。攝影:林育朱

塑膠時代的個人覺醒

如今塑膠使用如此氾濫,胡介申笑談「我們是否會被以後的考古學家定義為『塑膠時代』?」而許多團體和個人已開始大聲疾呼或呼籲。例如:曾為日本、德國時裝設計師的liina klauss就不停地透過海灘上所撿拾到的廢棄物即席創作,甚至之前也曾來台展開行動。

而另一位來自美國的Beth Terry,則是暢談她如何展開自己的無塑生活,並且將自己生活當中的廢棄物減量至1年的塑膠垃圾量僅有2磅,而這僅有一般美國家庭製造量的2%!

上街頭!  實戰推廣減塑生活  

在聽取眾多講師的介紹後,由學員們組隊自行發想行動方案,並且上場實作!雖然僅有短短的時間腦力激盪,卻還是不少隊交出漂亮成績單。

例如:海膽小隊手作許多「不主動提供塑膠袋」小海報,在恆春飲料店或小吃店說服店家張貼,而他們在現場觀察,發現塑膠袋用量從10分鐘8個減至10分鐘4~5個,遊說過程他們也發現恆春消費客群以在地人為主,當他們宣導時,初始態度雖然較為保守,最終還是展現南部人熱情的一面,表達理解或接受。

海豚小隊則將目標放在人潮眾多的墾丁大街,不僅製作「海洋無塑日,今日不主動提供塑膠袋」海報供店家張貼,同時也邀請遊客加入「1日或旅途中僅用1個塑膠袋」挑戰。而他們發現,連鎖店家因為有標準作業流程,較難以說服其加入,反而是非連鎖飲料店、服飾店或飾品店等較會表達支持意願。而一個下午的操作,他們募集62個人加入挑戰,並且成功發送出20張海報!

學員們製作「海洋無塑日,今日不主動提供塑膠袋」海報,供店家張貼。攝影:林育朱。學員們製作「海洋無塑日,今日不主動提供塑膠袋」海報,供店家張貼。攝影:林育朱。

海龜小隊則是主打吸管議題,向民眾宣達吸管不僅有毒,且無法回收,可使用不銹鋼、玻璃吸管取代這些一次性吸管。而他們也收集使用過、地上的吸管製作成手環,贈送給講師和學員,希望讓帶在手上的吸管手環時時警醒使用者。

水母小隊則是拍攝短片上傳至youtube,希望透過網路分享的力量影響網路用戶和周遭親友。此外,他們發明小遊戲,利用領巾綑綁遊戲者雙腳,1人扮演鯊魚,其餘遊戲者扮演小魚,讓鯊魚追逐小魚,遊戲過程逗樂在場與會人士,也讓參與者體會海洋生物遭到海廢纏繞之苦,可說頗具巧思。

3天2夜的行程,許多學員都表示他們以前從未想過海洋廢棄物問題如此嚴重,而實際操作的減塑行動也讓他們印象深刻,重新思考未來自己能為減塑行動提供什麼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