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領農學市集 生物多樣性就在身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綠領農學市集 生物多樣性就在身邊

2014年10月06日
本報2014年10月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正當合國環境規劃署積極推動綠色經濟,而各行各業在過程中重視且達成「生物多樣性」、「環境永續」及「節能減碳」的目標,即稱為「綠領」;台灣經濟部能源局舉辦「綠領」培訓計畫,而民間腳步更是積極實踐。

第一屆以「綠領」為名的農學市集,上周末(4~5日)於台大鹿鳴廣場舉行,以環境永續及食農教育為主題,整合食衣住各行業,蓬勃發展,也讓社會大眾看見生物多樣性與生活的關聯,原來綠領不須是環境苦行僧!

照顧生物多樣性  從生活入手

由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學生會、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學生會以及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共同舉辦的農學市集,結合食農教育以及綠領三要素: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效率降低能源耗損、減少廢棄物及污染以利環境等,將個人的職場選擇,連結到飲食、環境,架構一個永續環境的可能。

慈心基金會表示,綠領人才需從校園開始培養,這次農學市集由台大學生會發起,也代表人才培育應朝綠領方向發展,將綠領理念,潛移默化於未來職場,幫助企業和社會組織,提供正確的產品、服務、系統,降低傷害地球的產銷行為,開啟社會永續的契機。

這次參展的攤位,涵蓋食衣住等領域,食品產銷加工業如里仁公司、喜願小麥、豆之家、綠藤生機、綠光農場;在衣的部分則有冶綠有機棉。主辦單位指出,全球棉花種植面積只占全部農地的3%,然而,為了種植棉花所使用的農業卻占全球農藥的1/4,這些作物製成衣物,穿到人們身上,衣物殘留的農藥,將透過洗滌排到河川、皮膚吸收到體內或揮發到空氣中。有機棉則能免除農藥使用,讓人與環境更健康永續。

居住環境方面則有萬澤大地建設公司設攤。公司有感於建築、土木工程對環境的破壞極大,特別宜蘭縣農舍林立,已成環境困局,因此以綠建築為主,在能源、建材以及廢水處理上達到節能減碳、友善環境的目標。

台大農場收集的稻桿,乾燥後DIY成杯墊。攝影:廖靜蕙。

台大方面則包含了台大農場、社會系菜園、森林系學生會、生科系學生會、生農院學生會以及台大自然保育社。現場獨家販售的香蕉巧克力杯子蛋糕,結合台大農場有機香蕉、公平貿易巧克力,喜願行有機麵粉以及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糖,有機百分百。

集合了這麼多具有理念的攤位,也要讓消費者能一一消化!每個整點,都有志工解說導覽,消費者透過解說,了解攤位特色,選擇自己所需的產品消費。

「互動體驗」以手作、闖關等傳達資源永續運用理念,消費者可DIY製作稻桿杯墊、彎腰找出喜愛的樹苗帶回家綠化屋頂。

以有機、綠色經濟達永續願景

全球環境巨變,綠色意識覺醒,綠色產業及綠色人才的培育,是各國用以解決環境問題及邁向永續的努力。

台大農經系主任吳榮杰表示,友善環境的綠領思維是時代趨勢,過去在市場導向下,追求經濟發展、犧牲環境,健康也受到威脅;在此背景下,人們被迫回顧經濟發展的軌跡,為了生產失去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得不償失,而改以較為永續的發展方式。

他舉歐盟環境補貼為例,雖說是補貼,卻是出於一種交換的承諾,以金錢來換取農民維護環境,達到永續以及世代正義。「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不下於國防與交通建設,政府應看到背後的重要性。」

他認為,政府的責任是提供安全的食物,並在此基礎下,追求好的生產環境,並因農民維護好環境,提升產品價值。

陳世雄:講有機不能不談環境正義

前明道大學校長陳世雄受邀演講時表示,社會事件頻傳,即使吃有機照顧好身體,卻可能因為誤食餿水油、遇到氣爆等事件而破功,因此,有機之道,不能不顧及環境正義。聯合國農糧組織從2000年,即將糧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生物多樣性,列為目標。他曾於各校長聚會的場合,建議前衛生福利部長邱文達,讓業者將原料成分上網,可惜未獲採用。

他以邁爾斯(Samuel Smiles)的《自助論》的名言「人民的性格決定國家的命運」,人民要勇於發聲,對於錯誤的政策要勇於批判,國家才有永續的希望。

 

林華慶:看見有機農業背後的環境永續價值

台灣博物館副館長林華慶,從任職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林務局保育組以來,在談保育,不忘將生產行為涵蓋進來,從2009年冬,台南官田水雉集體死亡開始,結合民間力量,解決農業與保育的難題,並且首創「綠色保育標章」,至今綠保產品幾乎成了里山保育的代言品。

他說,優良的農田生態系不但能生產健康的糧食,更能維持生物多樣性,有機農業絕對不是業者所說的,只是零檢出,對人體無害,背後隱含環境、社會永續的價值,而這些意涵往往被社會大眾忽略。

架構生物多樣性、環境永續的農業體系,他認為,先以政策引導農業生產轉型,並且在已知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積極促進或維持友善耕作;而當地的農友及社區居民,與珍貴生物及自然資源最好能形成利益共同體,在以珍稀物種、獨特地景為榮之餘,能與之共存。

農田生態系對農民生計是具有價值、產值,但是重要性長期以來遭到忽視,在訴說、架構此關聯性之際,消費者理解認同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並轉化為力量,是架構台灣健全產銷體系的最大力量。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