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傷玳瑁、欖蠵龜回歸大海 誤捕海龜務必通報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救傷玳瑁、欖蠵龜回歸大海 誤捕海龜務必通報

2014年10月10日
本報2014年10月1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海洋生物博物館昨(9)日下午在屏東後灣漁港結合宗教護生,野放2隻海龜。在福智團體法師、志工祝福下,研究人員安裝發報器後,群眾目送兩隻海龜步向大海。由於近年來海龜遭受產卵棲地減少、污染、塑料垃圾以及漁網誤捕等因素威脅,族群式微,使得海龜野放任重道遠。

瀕臨絕種的保育類海龜野放工作。(圖片來源:海生館)

這兩隻海龜分別為欖蠵龜及玳瑁,由林務局委託設置於海生館的收容中心收養照護,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在台灣週遭海域也屬於罕見物種。

依據飼養人員照顧觀察,兩隻海龜攝食正常、體重增加、有能力潛水取食,原來救傷的原因也已解除,再加上病理檢測、生理狀況檢查一切正常,因此考慮野放。

這項野放是由屏東縣政府、農委會林務局、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海巡署及福智基金會等單位通力完成,而海管處研究人員為海龜裝上發報器,目的是了解海龜的迴游路徑。

兩隻海龜是民眾通報後由海巡署送來的個體。欖蠵龜屬於體型最小的海龜,成年體重約40公斤左右,性情較為兇猛,有集體上岸產卵的特性;玳瑁屬雜食性海龜,狀似鷹嘴般的喙及喜食海綿則是其不同於其他海龜的特徵。

誤捕海龜  需救傷收容

海龜口中的魚線。海生館的收容中心以收容救傷海龜為主。這次野放的玳瑁,大約1年前送來,初到時還是幼龜,館方考慮小龜回歸海洋風險大,可能無法抵禦大型魚類攻擊,因此等體型較大時再野放。

獸醫師李宗賢表示,收容的海龜,大多是魚網誤捕或無法潛水讓海浪打上岸,不過,這幾年通報數量並不多;有可能是漁民發現誤捕,丟回大海。

他建議,漁民一旦發現誤捕海龜,務必通報海巡署送救傷中心,而非放回海裡,因為過程中,海龜可能已或吃到魚鉤、保麗龍塑料,無法潛入水中覓食;或是海龜已受傷,處於暈眩中,丟入海中可能導致直接死亡或浮出海面一直到死。

若能送收容中心檢傷,存活率可增加10~20%,對全世界海龜保育,有益無害。

生病的海龜會浮在海面,背甲則因為長期露出水面,長滿蘚苔。有時海浪會將牠們拋向礁岩,因而撞擊死亡。李宗賢說,館方就曾從海上救回一隻海龜,估計有8個月未進食,而且有肺炎;幸好經救治後存活下來。

改變超過30年  海龜恐不再視台灣海岸為棲地

台灣沿海老一輩人的印象中,沙灘上是有海龜上岸產卵的,他們在海龜產卵後,甚至還會取一顆回家煮。曾幾何時,沙灘硬是蓋成商港,當工業界誇耀人定勝天之際,卻犧牲了海龜棲地。

李宗賢說,海龜會回到原棲地產卵,如果每年回來發現棲地消失了,久而久之就不來了,台灣海岸地形改變超過30年,恐怕不會再有海龜記得這塊棲地。

雖然國外已發展海龜人工繁殖技術,但台灣尚未有相關的計畫。

海生館表示,未來海生館會持續進行海龜通報救傷講習,協助海巡署人員於第一時間發現海龜時能初步處理,並完成後續通報作業。

海巡署表示,民眾若發現受傷海龜,可以撥打海巡署報案專線118,海巡人員將在第一時間前往處理,並通報海生館及地方政府後續跟進。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