牠不可怕,牠是我鄰居──台灣常見家蛇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牠不可怕,牠是我鄰居──台灣常見家蛇

2014年10月28日
作者:林宥宇

相信民眾多多少少都會在新聞媒體上看過蛇類闖入民宅的相關報導。然而,媒體經常帶給大眾不正確的訊息,例如將事實誇大或是蛇種辨識錯誤,如此容易造成民眾對蛇的誤解,其實如果大眾能試著去深入了解,會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像媒體報導的那樣。

在屬於生物的自然棲地上,人們蓋了房舍,有了房舍自然而然會引來許多鼠類,然後鼠類再引來蛇,除了上述的食物來源因素外,還有一項因素是居家環境比較溫暖,尤其秋冬季來臨時,剛好提供了蛇類最佳避寒場所。蛇類其實不想與人類發生衝突,但是從以前到現在,總是有許多民眾不了解蛇類習性以及不懂得尊重自然,將蛇視為邪惡的生物,因而對蛇毫不留情的打死。蛇類幫人消除鼠患,人類卻不但占領牠們的家園,而且還不懂得感恩與尊重。

人類可以選擇不喜歡蛇類,但必須懂得尊重,也就是說要避免致牠們於死地。而有些民眾可能會有疑惑:如何避免讓自家出現蛇類呢?其實比較直接的解答是:若想要達到百分之百的效果,當然應避免於自然棲地蓋上房舍,也就是不要干擾自然。但若不得已自家就是在自然棲地上而又要防止蛇類進入民宅,目前比較實際的方式是盡量將自家清理乾淨,不要堆放太多雜物,因為雜物多正好提供了蛇類最佳的棲息區域。

常見家蛇,卻個個逃不出人類手掌,到底誰可怕?

台灣各地入侵人居空間的蛇種,會因地而異,沒有統一的標準。在此舉四種筆者認為較為常見的蛇,分別有王錦蛇、台灣黑眉錦蛇、中華眼鏡蛇及龜殼花。

王錦蛇(圖片攝影:林宥宇)

王錦蛇(攝影:林宥宇)

王錦蛇(Elaphe carinata):俗稱臭青公或臭青母,這種蛇的最大特徵就是在吻上方有個「王」字型斑紋,因此而得名。牠們受到威脅時,常常會從肛門腺分泌出強烈的臭味,所以常被人們稱為「又大又臭的蛇王」。然而,如此威風凜凜的大蛇卻是蛇肉店常見的蛇之一,明明屬於野外的生物,為何一定要被人類關進籠子裡販賣呢?而且,還有一些放生團體專門放生牠們,而卻不好好善待牠們,關在狹小的空間裡,全身總是傷痕累累,尤其吻端常常磨傷,看了真叫人不捨。

台灣黑眉錦蛇(Orthriophis taeniurus friesi):眼睛具黑色過眼線(有如眉毛一般),擁有漂亮的藍色舌頭,身體整體看起來為黃色調,外表相當美麗。因此常有人說在戶外看到黃色的大蟒蛇其實幾乎都是指牠。然而,如此美麗的大蛇卻因棲地破壞及人為獵捕,以致於在野外的數量正減少當中。

台灣黑眉錦蛇(圖片攝影:林宥宇)

台灣黑眉錦蛇(攝影:林宥宇)

中華眼鏡蛇(Naja atra):台灣唯一的眼鏡蛇,相信大家對眼鏡蛇不陌生,牠們受到威脅時會抬起身體前段並將頸部皮摺撐開,然後不時發出嘶嘶聲,這是眼鏡蛇的禦敵方式。不過根據學者調查發現,如此迷人的蛇種,卻出現幾次宗教團體的放生案例,其行為相當不可取。然而並不是所有於野外的眼鏡蛇都是放生個體,台灣本身低海拔地區就是原生眼鏡蛇的分布範圍,因此放生的行為不但造成地區性的生態失衡,也造成民眾恐慌,並誤以為所有眼鏡蛇都是放生個體,進而可能導致誤殺事件。

中華眼鏡蛇(圖片攝影:林宥宇)

中華眼鏡蛇(攝影:林宥宇)

龜殼花(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相信大眾也對牠也不陌生,頭部三角形,體色與棲身環境融為一體的龜殼花是野外夜間觀察最常見的毒蛇之一,不過在無辜被打死的蛇種中龜殼花是筆者最常見到的,被打死的原因經常就是因為跑進民宅裡,同時經常也會有其他蛇種被誤認為龜殼花而同樣遭到打死的命運,其實不論是否為毒蛇都不應該將之致死,還是須強調一句:人們要懂得尊重。

龜殼花(圖片攝影:林宥宇)

龜殼花(攝影:林宥宇)

認識並尊重牠 進而感受豐富生物多樣性

呼應一開始提及的,「蛇類誤闖民宅」這句話時常在媒體報導中出現,筆者認為不應該用誤闖這個字眼,因為這片自然棲地本身就是蛇類們的家園,蛇類長久以來就棲居在這樣的自然環境,牠們在自家中活動、尋找食物及睡覺等等,每天過著牠們應該過的生活。然而,人類卻在牠們的家園蓋上房舍,因此可說是人類侵占蛇類的家園。這不只是對蛇類,而是對所有棲居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造成影響。不是說建築物不能蓋,而是必需懂得適可而止,更重要的是懂得尊重。

此外,往另一個角度想,居家附近有蛇類存在,代表周遭環境生態豐富,這是一件好消息。對於喜愛蛇的民眾,當然希望生活周遭處處都能遇見蛇這種美麗又迷人的動物;而對於不喜愛蛇的民眾來說,平常就須把居家環境維持乾淨,避免堆放雜物,並且試著去了解蛇類習性,了解蛇類進入民宅的原因。相信大家最終都可以與蛇類成為好朋友,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