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豐饒山海中長出的幸福經濟該是什麼樣貌?是無限擴張的慾望實現,還是永續發展的概念實踐;當「自由經濟示範區」成為一枚引人遐想的誘餌,走在曙光照耀的花蓮港前,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撲面而來的機會,或威脅?
花東地區向來都是台灣經濟發展中被人漠視的一環,在台灣過去10大建設經濟起飛的年代,花東並未因此而富足,爾後執行的產業東移政策,僅帶來了水泥業,其餘皆無法在花東發展,但也因為如此,今日才讓花東保有引以為傲的風景名勝、優質環境可以發展觀光與農業。
但在自由經濟的架構下,上述2項花東的主力產業能得利的並不多。這幾年的觀光大開發浪潮中,花東海岸尤其備受重視。但從遠雄海洋公園發展的例子來說,附近部落的小學廢校,原住鹽寮的居民離開,賴以為生的漁撈產業並未得到助益,但更多人口出現在鹽寮村卻是因為買地蓋民宿的人變多了,甚至在遠雄擴建案的環評書件資料中,都已附近無原住民聚落做說明;再看到開發到一半的美麗灣飯店,除了開出來的幹部職缺都是需要有相關工作經驗2到4年,精通2國以上語言外,其餘的工作機會都是勞動階層,而在7月進行的經貿國是會議東區論壇中,台東觀光協會總幹事直言:「目前旅館業成長太快,嚴重缺乏基層洗碗工、清潔工,希望能盡快引進外籍勞工。」如此的大觀光規模發展,對於花東在地經濟的好處到底在哪呢?
此外,這幾年地方政府重觀光、輕農業的心態尤其明顯。位在池上的金城武樹因颱風倒下後,台東縣長直接指揮在3天內就又扶起這棵樹。但地主也直言,樹本來是讓牛隻乘涼,種田累了也能在樹下歇息。但現在觀光客多後,反而每次到田裡就要撿一堆垃圾,今年一期稻作還有遊客踩到稻田中,樹也成為許多民宿、觀光業者仰賴的觀光財,但在地人的專長向來都是耕作而非觀光,發展的取捨需要更多考量。
在花東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下,是否適合吞下這枚效果不清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誘餌;甚至,在面對「自經區」對台灣其他地方即將造成的產業波動,花東人都先需再認清花東的特質,接著思索如何讓在地人發展,營造屬於在地真正的幸福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