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輿圖】美歐自由貿易角力 肉品食安成隱憂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肉食輿圖】美歐自由貿易角力 肉品食安成隱憂

2014年11月14日
作者:Barbara Unmüßig(Heinrich Böll 基金會會長)、Magda Stoczkiewicz(地球歐洲之友董事);編譯:李致瑩、游博仰;審校:陳巾眉、王莉雰

美國與歐盟正在協商簽訂「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TTIP),允諾增加貿易與工作機會的同時,也意味著雙方現行的消費者保護法功能將大幅弱化。

美國和歐盟的肉品進出口貿易。

不只是關稅 自由貿易衝擊食安、環境與動物福利

理論上,自由貿易會增加貿易、創造就業機會及經濟上的成長,並改善國家狀況。事實上卻沒有那麼完美。自由貿易不再只和配額及關稅有關,在肉品生產方面,各國政府插手管制、規範的能力受到相當大的衝擊──例如動物福利、食品安全、肉品標示、環境保護,甚至是企業的合法權益。

每一個國家對食物安全的規範皆有不同,以歐盟為例,其食品與化學相關法規的建立是基於「預防原則」,這項寫在歐盟法中的準則,使歐盟得以在科學還未有定論時,針對可能傷害人體及環境的貨品暫時禁止進口。美國則是根據所謂的「科學研究」和「成本效益分析」為基準,以基因改造食品為例,美國就採用相關企業提供的數據為決策考量。

儘管有著不同的食品安全制度和消費者偏好,歐盟和美國仍在2013年開始協議TTIP,以扶植彼此疲弱的經濟,預料將是大西洋兩岸史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美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出口市場,而歐盟是美國第五大的農業貿易夥伴。雙方勢力強大的利益團體都大力推行這類協定,尤其是農場、飼料和化工產業,因為此協定可以消除農業貿易上的障礙,其中當然也包含肉品業。

這樣的協定可能導致政府對於抗生素使用、基改食品、動物福利和其他相關議題的標準產生巨大變化。原則上,為了「管理上的一致性」而擴張大西洋兩岸的貿易看似美好,但是問題卻很複雜。大西洋兩岸的消費者應該關心TTIP可能在食品安全和動物福利上出了差錯,因為兩方的產業都會改用最低的標準以擴大市場。

歐盟對基改食品和極具爭議的飼料添加物設有限制,美國多年來一直嘗試拒絕。例如,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是美國用於增加牛肉和豬肉瘦肉產量的飼料添加物,但被160多個國家所禁止,其中包含歐盟。主要是因為目前還缺乏萊克多巴胺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的獨立研究。美國被禁止出口以萊克多巴胺為飼料的動物至歐盟,因此,美國綜合農業和肉品加工處理商希望歐盟解除這項禁令,並在TTIP協議上討論此議題。

美國和歐盟的飼料貿易。

政府規範矮化 企業利潤當道

在多年平靜之後,一項舊的貿易爭議重啟討論。在TTIP之下,美國一度請求同意使用過氧酸(proxyacid)──一種抗菌物質,常用於處理屠宰後的生肉。在歐盟,使用過氧酸被視為違背了「從農場到餐桌」(farm to fork)的理念──用最低量的化學藥劑,只使用熱水清洗生肉。

另外,TTIP協定代表了一個機會。跨國企業由於不必面對歐盟區對基改食品的反對,美國政府和食品企業將挑戰這些「技術性的貿易壁壘」的規則。由於目前談判是不公開的,令人擔心依照談判結果,歐盟是否會降低基改食品的標準。

而歐盟希望能夠否決美國對歐洲進口牛肉的禁令,因為美國禁止使用或是進口可能帶有狂牛症病因(BSE)的飼料。美國的食品安全主張,即便歐盟改變法令規範,改由牛肉殘餘部份製成飼料添加物,可能仍然無法完全避免病菌感染。自從歐盟考慮放寬管制由牛肉殘餘製成的食品添加物,牛肉貿易感染狂牛病的風險也就提高了。

更有甚者,降低環境和健康衝擊的食品安全規範,將受到「投資人與地主國間爭端解決機制」(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ISDS)的挑戰,這個挑戰也出現在許多其他的自由貿易協定,代表企業可以因利潤受損而控告政府,並要求賠償。

核心市場競爭激烈。

農業企業嘗試說服食物安全的標準經由所規範的機制下完全執行,自從這樣的機制給了國際間的投資客合法的權益以穩固投資狀況,但卻會讓修改環境及動物健康法變得困難許多。

同時,工廠化畜牧業的種種負面生產環境、社會和健康疑慮,將因為TTIP而更加不為人所知。除了放棄原有的標準,美國和歐盟的消費者應該要求政府把握TTIP的協商機會,藉此提高標準並嚴格規範畜牧產業,否則就該放棄這個自由貿易協定。

一塊牛排的隱藏成本

肉類包裝上的價錢,並無法真實反映成本;對於環境與納稅人來說,背後隱藏的成本比商品的價格要高出許多。如果將這些都算進價格裡面,畜牧業將大量虧損。

全世界大約有1.3億的人口以畜牧為生,大多數在開發中國家。大部分的養殖業者將他們的動物放養在村落旁的土地,少部分則是逐水草而居,而其他養殖業者則在自家旁的空地養一些雞、豬、牛等等。然而,在經濟急遽成長的開發中國家,隨著畜牧業的工業化以及肉品加工廠的擴展,畜牧業者的數量不斷減少。

這些公司的利潤不僅僅是因為商品獲利,他們的利潤來自於不需為破壞環境的行為負責,例如機械耕種和牲畜的飼料。而且他們還能拿到各州政府的補貼。

有一句格言是這麼說的:「公司越大,補助越多」。儘管目前還沒有任何畜牧業的經濟與生態綜合報告,我們還是能察覺到其中的關係。當肉類產品在市場上出現,我們總共必須付出3種價錢,一種是消費者出的,一種是納稅人繳的,第三種則由環境承擔。消費者用第一種價錢來衡量產品的價值,另外兩種則是生產者和貿易商的補助津貼。

畜產品和飼料的直接補貼。

肉品越便宜 環境汙染越嚴重

對環境破壞造成的成本最巨大、也最難計算。在這30年中,經濟學家和會計師研究出一套「環境經濟會計學」,以金融的計算方式來演算人們對大自然造成的傷害,其中包含了工業養殖的成本,例如使動物免於驚恐所省下的錢,這些並不會記錄在資產負債表上。

而在土地上佈滿動物糞便,以及為了種植玉米與其他作物所造成的過度施肥,就是導致這些自然負擔成本的主要原因。如果井水因為含有大量的硝酸鹽而導致水質變差,這些成本更是難以估計。只有在當井水必須蓋上保護蓋,或是水質差到必須從別的地方運水過來時,人們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

除此之外,土壤過度施肥而不再能過濾雨水、土壤被侵蝕、生物多樣性減少、又或者優養化使魚群死亡、遊客人數也因此減少,這些經濟外部成本都沒有反應在產品價格上。

然而就大部分的民眾來說,上述對環境的破壞,卻不是影響最深的。民眾所關心的是密集畜牧產業排放出大量,導致造成氣候變遷主要原因的氮化合物,例如阿摩尼亞。

畜牧業獲得的政府補貼百分比。

根據2011年歐洲氮化物評估量表(european nitrogen assessment)的統計,氮化物造成歐元總計7百億到2兆3千億不等的破壞。估量表的作者說,這些金額遠遠超過整個歐洲大陸農業的利潤。如果這些成本有算在內,歐洲農業區會呈現大量的虧損。

中國經過計算後,過度施肥所造成最直接的成本一年可達到4.5億,而其中的主要原因便是密集的畜牧業造成的水質汙染。這是因為在急速發展的東亞地區,企業化畜牧業以合成的化學氮肥來取代天然、有機的糞肥導致。現在,這些被認為最適合綜合農業的糞肥,卻不知為何被丟棄在溪裡、垃圾堆中,或是被運送到其他地方。為了確保農地有最高的產量,農民以富含可溶性營養素的農化肥料施肥。環境卻也因此承受了兩種負擔。以此看來,便宜的肉品唯有汙染環境一途。

政府補貼畜牧業 負擔轉嫁納稅人

另一個肉品價格中隱藏的成本,是從稅收中支出的補貼金。而補貼金的申請原因可以有很多種。以歐盟為例,歐盟除了補貼飼料用作物,更補貼興建農舍40%的成本。除此之外,歐盟更在2013年成立了危機基金,以幫助工業化養殖,還有肉品與奶粉的出口貿易。

這些負擔會轉嫁到納稅人身上。納稅人必須為了自由貿易所需的港口等公共設施付錢。就許多國家而言,肉品是降低增值稅的工具。更進一步的說,屠宰場工人的低薪讓肉類製品更加便宜。從政策的角度來看,低薪可以視為一種補貼,因為如果各州沒有訂出最低薪資法規,公司就可以付給員工極度苛刻的薪水。

少數貧窮的國家以這種方法來補貼他們的農牧業。事實上,他們還通過了剝削人民、破壞自然的法律來支持這些企業。為了保持肉品以及飼料在全球市場的低價事實,政府讓勞工有如奴隸般地做苦工並領極少薪水,他們還低價出租政府用地給大公司,當地的樵夫也很開心,因為農場疏林的關係,他們可是賺進了大把鈔票。

畜牧業從稅收獲得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