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黃區徵收啟動? 反航空城籲鄭文燦實踐「砍掉重練」承諾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蛋黃區徵收啟動? 反航空城籲鄭文燦實踐「砍掉重練」承諾

2015年01月08日
本報2015年1月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報載新科桃園市長鄭文燦6日首次主持市府重大議題專案報告,針對桃園航空城及藝文特區開發明確表態,提出「航空城主計畫已經核定,不宜調整變動,否則會影響當地的土地價格。」

民間團體要鄭文燦與航空城弊案「斷開鎖鍊」

此言震驚了航空城區域內反對徵收戶,且政院仍執意加速推動此案,要展開第三跑道、產專、自貿港與住宅區等「蛋黃區」約1500公頃的徵收。

反迫遷聯盟與台灣人權促進會8日上午趁著鄭文燦第一次參加院會,他們也前往行政院門前,痛批閣揆毛治國、交長葉匡時蠻幹外,更指出鄭文燦選前選後態度反覆,根本人格分裂,他們認為航空城應該立即停止,先重新檢討再說。

民間團體批鄭文燦上任不到兩個星期,曾經的「砍掉重練」、「重新檢討」變成「加速推動」、「會影響地價所以範圍不能縮小」,甚至說好的「聽證會」也恐變質成「公聽會」,實在人格分裂,質疑其遭財團操控、向中央稱臣。面對如此讓人失望的新市長,他們將自行在徵收區舉行「草根論壇」,從下個星期開始,將和在地居民一起提出航空城案需要檢討的爭點,這也是民間自力展開行政聽證會的準備程序。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王寶萱指出,桃園在大選中變天,不只縣長吳志揚連任失敗,力主航空城案的各級首長民代也一一落馬,可見在地居民對航空城案的不滿。但選前高喊「砍掉重練」的鄭文燦如今卻說出「沒有包袱,所以航空城會推動的更快」,對照葉匡時「蛋黃區先行徵收、加快進行」,讓民間相當不滿,要鄭文燦先實現選前「召開全區聽證、追究弊案、重新檢討航空城徵收範圍」等承諾再談推動計畫。

王寶萱指出,毛治國、葉匡時面對桃園人民用選票給的答案,仍堅持「蛋黃區先徵收」,但其所謂蛋黃區,卻不是僅有第三跑道的600公頃,其「機場園區」還另外包含了產專區、自貿港與住宅區、商業區,合計高達1480公頃。王寶萱痛批,這樣浮濫膨脹是「畸形的蛋黃」。

王寶萱指出,將啟動所謂「蛋黃區」徵收,可不只第三跑道部分。

第三跑道環評2022年才辦 區段徵收現在就開跑

這些徵收都將採區段徵收,且都還未曾進行環評,整個航空城計畫的核心「第三跑道擴建」環評預定要在2022年才開始規劃,也遭到法界學界的批評。

元貞法律事務所律師詹順貴指出,2個月前曾經向環署遞送「公民告知書」,要求航空城因先實施第三跑道的環評再談後續,雖然得到環保署的認同,但交部卻不予理會。這次他們將再次提出公民告知書,要求前述產專、自貿區等蛋黃區進行環評,並打算在60天期限過後展開公民訴訟。

詹順貴表示,先徵收再環評相當不合理,因為環評審查結果不一定會通過,航空城卻打算先徵收把居民的房子與農地毀了才做環評,分明是勢在必行,只是要作場戲。

航空城計畫尚未公告 並非「已核定不宜變動

鄭文燦選前曾說航空城應該調查關於鄭文燦6日「航空城主計畫 已核定不宜變動」的說法更遭到抨擊,徐世榮表示,都市計劃並非核定了就不能變動,實務上許多都市計劃都不停有大小變化。王寶萱更表示,航空城一案分明還在審議中,並沒有進行到核定與公告完成的步驟,當然還來得及修改。

王寶萱解釋,去年6月葉世文收賄醜聞爆發時,面對立委與民間要求暫停審議啟動聽證,營建署城鄉分署副署長洪嘉宏為了繼續審議程序,曾強調即便區委會大會做出結論,在正式公告之前就無法定效力,因此洪嘉宏承諾民間團體,在聽證會之前可以不正式公告大會結論。

徐世榮:區段徵收是解嚴前的法律 內政部日前發出檢討

航空城徵收面積為史上最大,其必要性大受質疑,埔心三塊厝地區便一度可剔出又遭翻盤劃入,當地居民張文明指出其中都是民代與仲介業者在施壓,早就不是專家在用他們的專業在審查。水尾地區居民簡麗惠也要求鄭文燦信守選前要協助他們剔出於計畫的承諾,水尾地區居民徐土想到自己再次遭徵收「我的土地沒了,怎麼跟子女交代。」一度悲從中來。

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指出,航空城案大舉運用區段徵收的作法違反人權也破壞環境,國際團體都已經關注,「生態者」期刊更大幅報導此案對人權與生態的破壞。

徐世榮強調,土地徵收應該是最後的手段、更應該是備而不用的,但我國一再使用,每年的徵收案件數高達日本的100倍,也顯示我國的民主與人權都有待加強。

徐世榮指出,區段徵收法是解嚴前的法律,早該有所修正,內政部近期也檢討了1990年時郝柏村時代政院「凡都市計畫擴大、新訂或農業區、保護區變更為建築用地時,一律採區段徵收方式開發」的函示,表示其非最終核示內容,爾後也不宜再引用。更顯得大採區段徵收的航空城等案有需要檢討。詹順貴補充說,在內政部提出此重要決議後,還沒通過的徵收案當然也就該再討論。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