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懶人包】多一塑不如少一塑 即日起告別塑膠袋 | 環境資訊中心
新聞懶人包

【新聞懶人包】多一塑不如少一塑 即日起告別塑膠袋

2015年07月03日
作者:編輯室

短肢領航鯨「小梧子」來不及長大的生命,耗弱消逝於胃中消化不了的塑膠袋,那貨真價實的照片,是無可迴避的證據,引起廣大的婉君關注(超過6600個分享)。是的,都是我們惹的禍。不必拿著獵槍、拉一張弓、釋放生化武器,只要丟棄塑膠袋、塑膠湯匙、菸蒂、瓶蓋、免洗餐具,就能奪取生命。

說起來是多麼便利、多麼無辜的「超完美謀殺」手法!當倒楣的信天翁、海龜、鯨魚莫名地魂歸離恨天,「嫌疑犯」數量多到即便是最聰明資深的警探也束手無策。雖然抓不出特定目標能釘上十字架或肉搜咒罵,但是任誰心裡都知道:這事兒,你、我、他都有份。

編輯室長期閱覽塑化毒害大小慘訊,深知其危害環境、生物及人類至深,然而方便、便宜等親民特質,讓塑料像個讓人傷心卻總下不了決心分手的舊情人!為了釐清與塑料之間的糾葛,7月3日「國際無塑膠袋日」起,編輯室開闢「不塑之客」專區,不定期彙整、推出相關企劃及新聞資訊,希望幫助讀者理性、清醒地思考人類及地球生物的未來。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尕海,塑膠垃圾氾濫,牛隻走到被隨意棄置的垃圾場上,把塑膠袋當做草吃。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尕海,塑膠垃圾氾濫,牛隻走到被隨意棄置的垃圾場上,把塑膠袋當做草吃。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組長眉頭一皺  發現「塑情」並不單純...

本世紀初,石化產品--塑料,才處於牙牙學語階段,但至1960年代後期,已大幅攻佔人類生活。在台灣,石化工業成為政府推動的十大建設之一,二輕、三輕、四輕分別於1975、1979年、1983年完工啟用,「石化王國」快速成形。不只是內需市場,從1960~1980年代,台灣的石化加工品──紡織、塑膠、玩具等──行銷世界。

【延伸閱讀】

在大量使用卻無妥善處理的狀況下,塑料垃圾從陸地流落至度大能容的海洋,佔領了許多灘頭,不但成為海洋生物的惡夢,「塑化」效應也開始回彈到人類身上。

★ 海洋塑化濃湯  你吃我、我吃你的生物累積


聚集在太平洋海面上的漂浮垃圾。攝影:Lindsey Hoshaw。(CC BY 2.0)

你知道海洋裡總共有幾片塑膠垃圾嗎?根據科學家的最新調查,全世界的海洋總計有5兆件塑膠垃圾,總重近27萬噸,種類也無所不包,從塑膠袋到破碎漁具都有。

西澳大學研究人員Julia Reisser說明,因為部分塑膠體積太小,難以被目前的污水處理過程過濾掉,便順利進入海洋,形成「塑膠微珠」。大件的塑膠垃圾可能會纏住海豹等動物,小型的垃圾則可能被魚類吃下肚中,進入食物鏈,最終回到人類身上。不只是如此,「塑膠垃圾也有化學污染問題。當塑膠袋進入水中,它就像磁鐵一樣會吸附油性污染物。」

科學家進一步發現,海洋中的塑膠微珠可能透過生物的攝食,嚴重危害食物鏈底層物種──海洋蠕蟲(海蚯蚓)的健康,進一步影響整體海洋生態系統。

【延伸閱讀】

★ 環境賀爾蒙:傷害你我大腦、內分泌


小孩子常觸摸的塑膠玩具,無形中增加了健康風險。攝影:woodleywonderworks(CC BY 2.0)

我們都知道塑膠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很少人真正意識到這件事,也就更不可能知道,無形中我們已為此付出高額的代價。根據最新調查,塑膠製容器、家具、玩具和地毯中常見的環境荷爾蒙(EDCs),已讓歐盟付出相當於鉛、汞中毒的健康成本。

環境荷爾蒙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影響發育、生殖、神經和免疫系統,同時也是公認有礙男性生殖健康的物質,可能導致男性睪丸癌、不孕、陰莖變形和隱睾症。

「嚇人的是,其中最大的代價,就是下一代的腦部功能損失。」哈佛大學教授Philippe Grandjean指出,成人肥胖是繼發展遲緩後,第二大的環境荷爾蒙疾病,跟塑膠中常見的鄰苯二甲酸鹽有關,每年耗費成本高達156億歐元(約新台幣5千億元)。

另一份發表於醫學期刊的研究則顯示,「最小化環境荷爾蒙的接觸量,不只緩解人(和野生動物)的窘迫和痛苦,也為社會省下可觀的經濟成本。」而歐盟很可能是全世界第一個開始管制環境荷爾蒙的地方,目前當局正在針對辨識環境荷爾蒙的科學方法進行公眾諮詢。

【延伸閱讀】

該怎麼辦才好?  人類還有救嗎?

★ 科學家可以:發展嶄新科技,取代塑料產品

塑膠輕巧耐用又便宜,要放棄這麼方便的東西有點痛苦,有沒有溫和一點的方案?生物可分解塑膠或許是個好點子。「玉米塑膠」是生物降解塑膠,其成分為聚乳酸(PLA),在堆肥條件下,一年後幾乎完全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

而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和昆蟲肢體內的殼聚醣,有機會成為量多又環保的塑膠替代品,取代多種塑膠。一個簡單的飲料杯需要大約200克的蝦殼,殼聚醣是一種韌性佳的幾丁質,並且是「地球上第二多的有機材料」。橈足類生物製造的殼聚醣量,足以提供塑膠袋給全世界。

美國伊利諾州的研究人員發現,使用過的塑膠袋回收後可以被逆轉成為柴油、天然氣、汽油,以及石腦油溶劑、蠟、發動機油和液壓油等其他實用的石油產品。期盼這項發現能提高塑膠回收率,減少塑膠對環境的危害。科技日新月異,期待不久的未來科學家能發明出對世界無害的塑膠代替品。

【延伸閱讀】

★ 你可以:妥善處理垃圾,做好分類回收,加入淨灘行動

不隨地亂丟垃圾是常識,要進一步阻止垃圾進入生態危害無辜生命,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就是──撿垃圾。參與淨灘、淨山、淨溪、淨海活動,將不屬於自然的東西收回人類世界,回歸垃圾處理流程,去到它們該去的地方──焚化爐、掩埋場或資源回收廠。有經驗的人就知道,海灘上的垃圾是撿不完的,今天撿完明天又會出現另一批垃圾,大河小溪源源不斷的將垃圾帶往大海,一波波海浪又會將垃圾拍打上岸。

其實,很多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資源,包括危害海洋最甚的塑膠。做好分類回收就可以減少大部分的垃圾量,台灣的資源回收率世界數一數二,我們成功的回收將近50%的廢棄物。但是剩下的另一半垃圾還是太多了,馬路邊,水溝裡,海岸邊,山林溪流,幾乎沒有一處能倖免餘垃圾災難,怎麼辦呢?

【延伸閱讀】

★ 你可以:從源頭減量,無塑、減塑生活有可能

「多希望這些垃圾從來就不存在!」這是許多人淨灘後的的心得,其實我們真的可以讓這些垃圾不被製造出來。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只要改變我們的需求,就能改變世界消耗資源的模式。美國的四口之家一年的垃圾量,只要一只玻璃瓶就能裝完?生活在生活即消費的世界裡,並且是人均年垃圾量450公斤的美國,他們怎麼做到的?謹守5R,可以幫助你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Refuse(拒絕)、Reduce(減量)、Reuse(重複使用)、Recycle(回收)、及Rot(堆肥)

台灣外食比例高,每天三餐外食的垃圾量就很可觀,如果在家開伙要執行零垃圾更是困難,如果要捨棄超市包裝好的蔬菜魚肉,去農夫市集採買,不但地點有限,時間也會被綁死,對工作時間很長、私人時間很少的台灣人來說並不容易;而在空間狹小的住宅也很難有夠大的冰箱可以保持大量購買的生鮮食品;但是至少我們今天、現在、馬上就可以開始:不買不必要的東西,不買包裝飲料,帶自己的餐具便當盒去吃自助餐或逛夜市。

【延伸閱讀】

★ 大家可以:監督禁塑、減塑和廢棄物處理政策

我也不想拿塑膠袋,但是店家總是順手拿給我啊。除了在生活中力行零廢棄5R守則,透過政府的力量制定政策守護環境會更有力。

其實台灣早在2002就曾禁止商家免費提供塑膠袋,可惜沒有堅持到底,目前許多商店賣場仍然免費提供塑膠袋。許多國家後來居上,中國在2008年6月起實施限塑令;印度新德里州政府在2009年發佈通知,禁止使用任何購物用塑膠袋;海地政府於2012年起禁止進口、生產和販售黑色PE塑膠袋及保麗龍器;2014年9月美國加州率先簽署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袋的法案;2015年7月起,夏威夷州的商家不可再提供塑膠袋。荷蘭則計劃從2016年元旦開始全面禁用塑膠袋。

除了立法禁止使用塑膠袋,還有許多減量政策,比方說,落實垃圾分類,既可減少垃圾量又能讓資源再生,或是隨袋徵收垃圾費,垃圾多花費就多,不只消費需要精打細算,製造垃圾前也必須三思了。

【延伸閱讀】

改變很難嗎?  從少拿個塑膠袋開始吧!  

7/3是國際無塑膠袋日(International Bag-Free Day),這個全球性的倡議行動,是由歐洲零廢棄物組織( Zero Waste Europe)及全球反焚化爐聯盟(GAIA )籌畫,目的是要提醒隨手一「袋」的人們有所警惕,拒用一次性塑膠袋。

想減塑嗎?很簡單,就從購物少拿一個塑膠袋開始吧!或是你也可以支持關心這個議題的團體,例如看守台灣協會,一起監督政府擬定因應的政策法案。

透過社群傳遞訊息的力量,讓減塑成為一種流行,告訴你的朋友吧!讓我們互相提醒,小小行動,能拯救一隻信天翁、海龜和一頭小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