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噸TNT炸藥規模, 50枚戰斧巡弋飛彈,有如小型核爆……
各種報導,一時間在網路流傳:1000米範圍內的小區全毀數千人當場消戶、年輕的消防隊員奔赴火場,有去無回……境外媒體被阻攔報導,中國媒體則被下令統一口徑,或消音。
從先前小的爆炸,再引發第二次巨大規模爆炸,可見覃狀雲燃燒整個夜空,攝影的畫面先是看到巨大的火球,隔了數秒然後才是沖擊波,燃燒的金屬片從天空散落勝過電影特效。
環保團體指出,事發地點疑似儲存大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化學品,後續存在的毒物擴散風險,不得不防範對鄰近區域造成二次危害,環團並呼籲鄰近居民必須注意自我防護。
媒體細數中國今年的數起特大爆炸案:
4月6號,福建漳州古雷PX項目發生爆炸,爆炸的火球照亮夜空,而就在2013年,廠區也曾經發生爆炸。
4月21號,南京揚子石化廠事隔一年之後,再度發生爆炸,四五公里外的居民區都能感受震波衝擊。
6月12號,南京化工園區德納化工廠發生火災,現場連續多起爆炸。
7月16號,山東日照石大科技石化廠發生液態烴洩漏,引發儲存槽爆炸。
加上8月天津這一起,今年已經是連續第五次工業廠區發生特大爆炸案。
這一次的爆炸案,讓我想起2013年11月青島石化管線爆炸案,青島爆炸案後,輿論提出最重要的關鍵問題在於,石化管線埋設於地下,隨著沿海省份都市擴張發展、為了騰出空間給居民區大量擴建,住宅幾乎都建設在石化管線之上……。
這些年來沿海省份城市結構大規模擴張,沿海省份為了持續刺激GDP的增長,不得不一再的透過招商引資,容納這些高度風險的化工產業進駐。這些化工產業原料需要在容易卸貨的港區附近直接建設廠房,形成住宅區與工業區比鄰而居的危險遠因。
化工圍城 台灣也有
台灣也有一個面對上述問題的工業城市,就是筆者所在的高雄。高雄北鄰後勁五輕,東面是仁武大社的台塑廠,南邊前鎮小港則是是中油煉油廠,整個城市發展幾乎已經與石油化工產業包圍,住宅區與廠區、管線緊密鑲嵌。
「莫非定律」具體來說是指「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任何一個事件,只要具有大於零的機率,就不能夠假設它不會發生。城市發展與石化工業交錯發展,則必然存在系統性的風險,只是等待時間引發。
城市發展與化工產業高度重疊對台灣的衝擊殷鑑不遠,高雄去年八月同樣也才發生過大規模爆炸,一年剛過,許多受災戶心裡的創傷可能尚未平復,再度看到中國發生特大爆炸,驚恐的記憶再度浮現。
惡性競爭引發惡性循環:自由貿易區
近年中國在法規提昇大量引進歐盟、美日等先進國家的法規標準:工業安全法規、都市計劃法規、環評法規等等制度性的防範措施嗎?問題在於,如果在政治干預之下,或者自由化、彈性化或者說去管制化的各種干預,引進歐盟、美日標準的嚴格的工安環境法規,恐怕在中國也難以落實。
事發地點天津濱海新區,原本就有一部分屬於溼地的保護範圍內,同時也是自由貿易港區。然而天津所在的渤海經濟圈,在中國沿海省份的競爭力,遠遠也不如於以上海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或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
天津是個非常弱勢的直轄市,比較具有產值的科技業、服務業一定會選擇北京發展,天津作為北京的外埠,濱海新區又是天津市追求經濟增長的引擎,勢必只能夠選擇吸引污染性、風險成份高的工業進駐。
作為「自由貿易港區」,很可能不惜納入各種化工業產品,在行政上他也相對較高的自治裁量權,為了增加績效,容納化工產業,各種危險品、鄰避設施都跑進來。而我所知到一些環評主管機關(環保局)或者工安主管單位(安監局),面對領導追求主政經濟發展績效的壓力下,更難以履行職權,形成惡性循環。
環評虛設、執法者尋租*、以鄰為壑
這一次的爆炸案,儲存危險品的倉庫居然傳出1000米範圍內還存在三處住宅小區,實在令人匪夷所思。現在媒體正在追究,天津爆炸案事發企業的安全評估、環境影響評估,究竟是如何通過、如何其中如何規範企業。
實務上,很多的環評只求走過場,即便現狀存在違規,仍然得以「有條件通過」廠方通常為追求盡早回本,多逕行投產營運,頂多以付出罰款了事。
對地方政府來說,這些違法生產者的罰款則是主管機關的「合法收入」,存在這一層尋租關係,真的要地方政府嚴格執法,也可能是斷絕地方脆弱財政底下珍稀的財政收入。執法者與違法者長期存在尋租關係,徒然引進歐美先進標準也是無用。
在一些地方政府,會將污染性高的產業,置於邊緣地帶向其他行政區排放,造成污染治理成本外部化,以減輕自己轄區內的環境治理成本。這種現象稱之為「以鄰為壑」。
回首台商與兩岸經貿脈絡
在筆者前往崑山調研台商中榮金屬的爆炸案裡面,環保局、安監局等主管機關人手不足已經是常見問題,更多得是管理徒具形式化;在江西的台商威力能源案當中,環評只求走過形式場,而遭到環保人士披露與媒體的批評;而福建漳州陳由豪主導的翔鷺騰龍石化廠,則因為連續發生爆炸事件,早就成為惡名昭彰的企業;同樣位在福建寧德的義聯集團聯德公司鎳合金項目,環評報告中提出的防護區域內居民區的搬遷問題尚未解決,聯德公司卻逕行投產,並將鎳土提煉尾礦露天堆置在居民的養殖區域旁。
我們看到在珠三角跟長三角中間這一片東南沿海地區,由福建為核心的扇形區域在被規劃為「海西經濟區」,藉由海峽西岸的廣闊腹地,吸納海峽東岸的資金向西岸投資,並繼而西向內陸移動。
在這一連串的經濟發展戰略當中,不僅是台灣產業的掏空問題,更令人遺憾的是台灣產業進入中國「Cost down」生產模式之後,不得不隨著官方調整或自動下降的企業環境、勞安與工業安全責任。
這些問題,恐怕還是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才會感受到兩岸經貿底下台灣產業的改變,其對台灣本土社會、政治、經濟的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