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麼魚? 基隆出版「生日魚」書 建立海洋文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你是什麼魚? 基隆出版「生日魚」書 建立海洋文化

2015年12月19日
本報2015年12月19日基隆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為了洗刷這項謔稱,基隆市政府出版《基隆找魚樂》,透過生日與魚種搭配成生日魚,認識基隆周遭366種魚,讓基隆市民人人心中都有一條魚,從認識魚,逐步建立屬於基隆人的海洋文化。

基隆市政府出本基隆找魚樂,邁向海洋文化第一步。圖片來源: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基隆市政府出本基隆找魚樂,邁向海洋文化第一步。圖片來源: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寶貝生日魚 關心近況兼保育

今(18日)新書發表會上,市長林右昌期許《基隆找魚樂》的出版,能讓所有市民知道基隆周邊有哪些魚類,366種魚有些是基隆沿岸周邊生產、捕撈的魚類,透過一天一種魚來代表那天的意義,每個人的生日都有代表性魚類,讓認識魚這件事變得有趣。

他也介紹自己的生日魚──魩仔魚,象徵犧牲奉獻,符合市長的形象。

基隆市長林右昌生日魚為魩仔魚。圖片來源: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基隆市長林右昌生日魚為魩仔魚。圖片來源: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至於怎麼讓生日魚永續?林右昌說,站在保育(永續利用)的立場,盡量少吃魩仔魚,這是很多種魚類的幼魚。過去的年代人口少,魚提供了當時人們重要的營養來源,現在人類有非常多營養來源,不見得需要吃魩仔魚補充營養。「時空背景改變,魩仔魚不但少吃,還要把魚類資源的復育和保育工作做好。」

基隆市以海洋城市自居,擁有豐富的海洋與漁業資源,過去卻停留在「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的形象。《基隆找魚樂》則結合日期、個性,與366 種台灣常見魚種介紹,搭配魚種設計圖騰,每月份也介紹專屬基隆在地的景點故事,讓民眾透過生日魚連結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從認魚達人開始

本書邀請國內魚類專家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以及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陳鴻鳴審訂。

邵廣昭致詞時說,全球魚類約3萬多種,台灣約有3130種,佔全球魚種的1/10;此次基隆市政府選了366種魚,約台灣魚類總數的1/10,民眾從認識自己的生日魚開始,逐步認識台灣1/10本土魚種,並叫出牠們的名字,不但稱得上是魚達人,也可從過去只有海鮮文化,進步到也懂得海洋文化。

他以自己在基隆成長的經驗為例,小時候觀察田寮河魚很多,現在魚變少了;若未經過長期監測、比較,就無從得知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多快。

基隆找魚樂新書發表,左起: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基隆市長林右昌、基隆市政府文化局長彭俊亨、海大副教授陳鴻鳴。攝影:廖靜蕙
基隆找魚樂新書發表,左起: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基隆市長林右昌、基隆市政府文化局長彭俊亨、海大副教授陳鴻鳴。攝影:廖靜蕙

至於該如何復育魚類資源?邵廣昭提出兩項建議,少抓一點魚,寧可魚價貴一點,大家願意多花一點錢吃魚;其次則為劃設保護區。他舉「基隆水產動植物保育區」為例,將基隆市行政轄區內的沿岸水域,由低潮線向外延伸1000公尺之海域,將九孔、龍蝦、魩仔魚列為保育對象,是很好的作為。

這個月出版的《Nature》,有一篇他的文章,是監測北部兩核電廠冷卻水進來時,過程夾帶進來的魚種進行比對,從30年前200種魚,到現在約30種以內,他每個月以一天24小時收資料得到此項結論。

他說,如果不累積基礎資料,並和過去資料比對,無從得知物種消失的速度,由此提醒每個人都有責任做保育和護魚的工作。

陳鴻鳴表示,生日魚並非全都是可以吃的魚種或觀賞魚,有些並非常見的魚種,卻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例如過去老一輩童年記憶中的青鏘魚,是水田生態的重要指標,隨著化學肥料、農藥的使用,逐漸少見,也代表環境的改變;或有些能吃蚊子孑孓維持生態平衡的魚,這些魚類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都值得加以認識了解。

基隆文化局特別在外牆製作366種魚,每一隻魚都按照實際大小繪製,民眾可以在這片牆上找到自己的生日魚,並能了解實際大小!

文化中心外牆366種魚,民眾可以認識自己的生日魚。攝影:廖靜蕙
文化中心外牆366種魚,民眾可以認識自己的生日魚。攝影:廖靜蕙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