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浪費食物嗎?》NG蔬果同樣美味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你在浪費食物嗎?》NG蔬果同樣美味

2016年03月06日
作者:戴劭芸(醜蔬果大翻身共同創辦人)

食物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而所有的食物都是地球給予我們最珍貴的資產,但在現今講求效益最大化的資本社會,人類替所有的交易制定許多制式的規則與規格,執意使用框架限縮本是富含百態樣貌的大自然,只為了方便管理。《你在浪費食物嗎?》將鏡頭帶到世界各國,從生產端、通路端、消費端個別探討現今社會食物浪費的問題。

檢視超市的垃圾桶內遭丟棄的食物,大多都是完好無缺,甚至沒有過期。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食物浪費是誰惹的禍?

影響作物的生長因素有很多,包含氣溫、雨量、陽光、病蟲害⋯⋯等都是,錯綜複雜的環境變因之下,農夫種植的作物通常也會有不同的樣貌。但顧及產品包裝及後續販售的方便性,規格成為「作物」處理成「農產品」的第一道篩選標準。

通路商收購時,就會要求農夫理貨,淘汰掉太大、太小以及外觀不佳的農產品。

通路端業者與政府分別制定許多對農產品規格的要求,例如歐盟明文規定小於5.5公分的蘋果不能在市面上販售,只能做其他利用如堆肥或者動物飼料。而通路商則是對小黃瓜有外型上的限制,太彎的小黃瓜會因不好包裝而遭到淘汰,「零售商為人們的生活下了定義」,不僅總結了這些潛在的規格,也是現今人類社會的最佳註解。

「這種篩選標準與營養價值毫無關係,」影片開頭,農民就道出了心聲,「當你真正了解營養概念及人類需求,就會知道這些農產品都是一樣有價值的。」農友其實樂見居住在農田附近的居民撿拾被淘汰的馬鈴薯,對他們來說,反而減少了自己的罪惡感。

在我數次自身拜訪農友的經驗,也獲得了同樣的心得。農民非常認同格外品的營養價值跟市面上販售的農產品是一樣好的,只因規格的限制無法販售。現有的處理方式會選擇自己吃、送給親朋好友或者作為堆肥使用,希望格外品即使不能發揮經濟價值,也能有效地善用它們。而在近期日漸普及的農夫市集,可以觀察到農友會選擇將格外品作為贈品,或是以比較便宜的價格賣出,這不僅突破了格外品無法在一般通路販售的限制,也讓消費者能夠認識蔬果真實的樣貌。

過了收購這一關,也不代表這些農產品就能平安上架。為了講求快速,以及不耗費昂貴的人力成本,處理生鮮的農產品時,通路商通常選擇大批大批的丟棄稍有瑕疵的產品。例如在運送大量水果過程,就算只有部分過熟,通路商也會選擇整批丟棄,這時的數量皆是以噸為單位計算。

而在處理即將過期的商品時,通路商會以品質控管為由,每天都丟棄大量的食品,但專家表示食品標示的保存期限是最佳賞味期限,過期的食品並不代表不能吃,卻只因為消費者的錯誤迷思使產品必須下架。

 

還可以食用的麵包變成廚餘。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我們可以怎麼做?

過去消費者習慣被動的接受通路商所提供的標準規格產品,在背後生產端及通路上的浪費無從得知也漠不關心,直到食安問題浮現,赤裸地呈現在眾人面前,消費者才開始認知到「吃的食物」有多重要,人與土地之間連結存在的意義有多深遠,於是新型態的農夫市集開始廣泛地被接受。透過消費者與農夫直接的接觸與購買,可以更深入了解我們所吃的食物被誰生產、如何被生產。

另外也有食物銀行積極回收被丟棄的食物中尚可利用的部分。在產銷體系的層層架構下,食物的商品化,使得它失去的最初維繫我們生命根本的意義,而當體系重新被檢視,我們試圖重新定義食物的意義、建立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影片中也提到:「我們確實已經失去對食物的基本敬意。」而回收再利用以減少浪費,則使我們能夠重新正視食物的價值。

現今台灣有越來越多的組織,以不同的切入點試圖改善農業的產業現況。有提倡運銷去中間化的直接跟農夫買、試圖以社區作為單位共同購買蔬果的好食機、以公平貿易作為理念的生態綠、也有呈現不被市場接受的格外品的醜蔬果大翻身等。即使這些問題看似相異且改變的路遙遙無期,但追根究底其實殊途同歸,只要我們謙卑的面對土地,以自然與環境的角度出發思考,就能以最真實自然的姿態與土地共同生存。

※ 編註:「醜蔬果大翻身」是由幾位學生在2015年1月組成的團隊,致力推廣良善小農辛苦種出的農作,對抗大眾對醜蔬果的歧視。請點此看團隊專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