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人」看過來 開放資料共享 即時應變水荒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水利人」看過來 開放資料共享 即時應變水荒

2016年06月23日
本報2016年6月23日台中訊,林倩如報導

還記得去年上半年度面臨6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嗎?因應極端氣候,我們不能光靠祈求老天降雨解渴,得謀求其他水源的供給。人們需要水資訊的發佈以即時應變,並推進水資源的運用以有備無患。複雜、嚴峻的水問題已無法單靠政府機關單向治理,須藉由專家學者、私部門、民間NGO多元合作,積極面對水危機。

2015年度九大類別、總共400多件委辦案,水利署選出50件計畫於21、22兩天假逢甲大學舉行成果發表會,「淬鍊水智慧、傳承水價值」作為大會主軸,分12個主題分享最新資訊,吸引不少水利人共襄盛舉。

NSP國家團結計畫,兒童從水龍頭下喝水。(圖:世界銀行 World Bank Photo Collection)
面對氣候變遷,我們不能光靠祈求老天降雨解渴了。圖片來源:世界銀行 World Bank Photo Collection

水利圖資加值運用  突破不同裝置使用限制

國土資訊公開已蔚為主流,如何轉化讓人民便捷操作?瑞竣科技應用系統事業部專案副理陳令韡說明「104年度水利共享地理資訊及自然環境資訊庫整合擴充維運計畫」,水利共享地理資訊雲端系統整合水利與GIS技術專業能力,藉由水利共享Google Earth平台及3D地圖服務、快速定位API模組、3D URL API介接,落實主要資訊系統縱橫銜接與加值運用。

自2012年起導入GEE(Google Earth Enterprise)技術,即著重Google Earth平台的開發作業,該系統(3D圖台)以倉儲收納圖資進行3D展示並提供相關服務,地理資訊倉儲中心則定位為水利署權責地理資料的唯一供應窗口(2D圖台),現系統的圖資更新幾乎與倉儲中心同步,同時取得2003~2014年專案航拍影響與高解析度衛星影像,一併新增至平台供使用者套疊瀏覽。2D、3D兩個系統日後亟需整併,而現階段為有效區劃兩者,水利共享系統將以專業化加值應用為未來發展方向。

來自瑞竣科技同部門,專案經理黃思萍補充「104年地理資訊倉儲中心之擴充及維運」報告。她表示,倉儲中心歷史悠久,擁有最豐富且最新的水利地理資訊與網路地圖服務,上線超過十多年。為滿足多層次使用者需求,2014~2015年再改版升級設計跨裝置雲端圖台,採用HTML5及JavaScript搭配jQuery技術開發,突破在不同裝置上使用的限制。功能當中,比如GIS圖台-地圖輸出(可列印至A0大圖尺寸),加值應用-影像比對(不同年分),推出後廣受好評。

承襲開放資料施政方針  持續公開水利資訊

「開放資料」方面,備受關注的水利資訊大量公開,一方面承襲呼應2014年前行政院長毛治國揭示開放資料(Open Data)、大資料(Big Data)與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做為科技內閣施政方針的趨勢。另方面仍須符合2013年制定的《水資源資料交換標準草案》維護其品質管控,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科技管理處副處長郝振宇,持續盤點修正「水利署開放資料作業計畫」。截至去年11月實際入庫100個資料庫,對外開放80個資料集,資料開放透明度成效斐然。

另外,在「水利服務雲加值應用計畫」部分,哈瑪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吳忠建副理則就水利署電子報e河川知識服務網水資料開放平台台灣河川復育網E河川-交流水知識粉絲團等介面彙整報告加值策略,有的加強主題,有的功能新增,有的改版亮相。

成果發表會尚包括舉凡「民眾參與」、「流域綜合治理」、「自來水」、「水文觀測技術精進、地層下陷監測與地下水井管理」、「防災ICT成果」、「海岸環境保護」、「氣候變遷」、「多元化河川管理」等豐富主題,且所有海報、簡報均已上網提供下載,響應節能減碳並服膺資訊公開原則,活動預估減少1400公斤以上碳排放量及130萬公升以上的水消耗。

科學資料雖生硬,卻與生活息息相關,全球暖化之下,每滴水都很珍貴,結合政策、技術、民間參與,公私部門需要並肩作戰。

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科技管理處郝振宇副處長報告。攝影:林倩如。

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科技管理處郝振宇副處長報告。攝影:林倩如。

「水資源環境資訊」QA,(左起)瑞竣科技副理陳令韡、專案經理黃思萍、水利署資訊室蘇瑞榮主任、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陳美心助理教授。攝影:林倩如。

「水資源環境資訊」QA,(左起)瑞竣科技副理陳令韡、專案經理黃思萍、水利署資訊室蘇瑞榮主任、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陳美心助理教授。攝影:林倩如。

作者

林倩如

唸的是跨領域藝術和社會發展,而仰望著山野、也想奔向大海,書寫、行動、環境、多元差異文化,追求自由的移動,深邃回應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