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麓,淡水河畔,一位農民,一座小小筍園,藏著一個大大心願...
位在新北市八里區、五股區與林口區交界的觀音山,山形起伏,像尊躺臥的觀音菩薩,在清代稱為八里坌山,「坌嶺吐霧」名列清代淡北八景之一。
除了美景,還有好生態,這裡是台灣西部海岸最北端,遷徙性猛禽南來北返時,會在這裡落腳,每年四、五月,可以看到灰面鵟鷹過境。
觀音山由18座山頭組成,其中有一座「占山」,就因為容易看到鷹,而別名「鷹仔山」。戴著墨鏡,拿著望遠鏡,觀察天空中的小黑點,喜歡賞鷹的籃聰仁,從小在這裡長大,身為一位筍農,原本不知道觀音山也有猛禽,直到遇上台灣猛禽研究會,才驚覺身邊有這麼美麗的生命存在。
觀音山除了有鷹,還有出名的綠竹筍。看似柔和的觀音山,其實是座火山,特殊的火山灰土加上淡水河口的潮濕氣候,特別適合竹子生長,遠從清代就有人種植,這裡的筍,口感細嫩,滋味甘甜爽脆,一直都是市場寵兒。
籃聰仁的筍園,就位在鷹仔山腳下。就像鷹,總有自己的方向,他想走一條自己的路。在他的筍園,頭頂上是竹子的翠綠,腳底下是雜草的鮮綠,更鮮艷的綠,漂浮在他的蓄水池上,這是慣行竹園裡沒有的景象。
十多年前,籃聰仁從父親手中接下竹園時,土壤是硬的,小時候常見的生物也找不到了,寂靜的竹園,加上猛禽會與荒野保護協會朋友分享的理念,讓他決定停止慣行農法。
為了讓土壤恢復鬆軟,他一個人用機器翻遍整座竹園,還向做園藝的朋友,要來一些打碎樹枝樹葉製作的木屑,拌進土壤裡。沒想到,因此來了獨角仙寶寶,後來,蛙類、蛇類、蝶類、蜻蜓,還有躲在地底的鼴鼠,童年熟悉的夥伴,也慢慢回來了。
當然,捲葉蟲、竹葉椿象這些害蟲,也會來湊一腳。籃聰仁面帶微笑的說:「就不管它,給它去。」堅持不用藥,就必須接受牠們的存在。
四月,滿園子的野草,將化為養分,為竹筍做最後衝刺。五月,終於能夠採收,長出多少就採多少,一切順天。
竹園病蟲害多,這些自然狀態下生長的筍,是母竹撐過諸多考驗的結晶,每根都得來不易。回到小工寮,細心清洗。仔細包裝,裝進親自設計的盒子。盒子上印滿了猛禽身影,每幅都是籃聰仁自己拍到的畫面。
因為賞鷹,籃聰仁從一位傳統筍農,轉向友善耕種。他說,「除了種植竹筍收成外,讓這邊的生物也可以繼續居住,繁衍後代,這種想法開始兩三年,慢慢一些生態就回來了。」
這是一條不簡單的路,一路上有幫手、有敵人、還有相伴的朋友,熱熱鬧鬧,挑戰多多。躲在地底的成果,潔白甜美,呼應他初心的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