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長178公里、縱貫花東的台11線,擁有無垠太平洋的望海景觀。然東海岸屬於侵蝕海岸,每年以4公尺的速度向後退縮。因應侵蝕的威脅,人工構築水泥防禦工事,長久以來與天然海岸線的守護倡議相互攻防。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主任賴威任指出,由於護岸工程無須通過環評,一旦開始已難阻擋。希望在花蓮海岸線大型土地開發案尚未全面進犯之前,能透過《海岸法》盡快劃設一級保護區來保育海洋。
清晨的巴特虹岸,繼續投置新的消波塊,既有的消波塊已延伸至新社鼻。圖片來源:賴威任。
海岸線倒退的現實
打開Google map,如同親眼現場。賴威任以台11線44~46k處為例,一一說明現階段施工中的工程項目及海岸現況。以豐濱鄉女媧娘娘廟(近49k處)為起點,往北右側不遠處有座恩主廟,「廟旁邊水泥地外已出現45公分左右的地面高低落差,不用多久將可能掉到海裡面。」侵蝕現象確實顯著,海岸亙久與海浪相互抗衡以取得動態平衡。
雖有建管公告 猶如假議題
起點連接到新社村「豐和號」觀海亭(近45k處)中間路段(44k~46k處),短短2公里坐落四間新建民宿與部分民宅,「我們一直反對在靠海位置興建房舍,2013年縣政府雖因此於公報上公告『花蓮縣台11線東側沿海地區農地開發建築管制案』,這些民宿多是這一兩年才蓋好,一方面建照可能很久以前即核發,另一方面,該公告指的是農舍卻管不到民宿。」公告像假議題一樣,僅模糊處理環團呼籲禁建的意見,仍無法約束民宿。
海岸侵蝕、地基被掏空,部分懸空的民宿及消波塊,在不安全的地方謀求安全的諷刺。圖片來源:賴威任。
花蓮縣政府建設處水利科的工程業務,人民公帑究竟保護的是海岸抑或是業者?圖片來源:賴威任。
民宿附近原有一條通往海岸的小路,入口被私產屏遮,被獨佔的公共性。圖片來源:賴威任。
固岸唯有消波塊一途?
這幾家民宿共同的特徵除了都搶占海景第一排,另一個相同處是下方均投擲了大量消波塊,民宅部分亦然。他直言疑惑,離民宿不遠的永豐橋,其海岸依舊維持原來的樣貌,反應出消波塊的置放跟民宿難脫關係,這些地方本不適合興建房舍,為何政府還要同意?同意之後又用人民納稅的錢堆放消波塊、破壞環境?最後,只有業者賺到錢?至於民宅,據簡單訪談、側面了解,不脫居民考量自身安全,要求設置消波塊的說法,「丟了比較放心,其實起不了太大效用。」
而工程具體目的為何?為了進一步釐清細節,發現多處沒有依法設立工程告示牌,經多方詢問才確定分兩大施工單位,無告示牌的是花蓮縣政府建設處水利科的工程業務(10月完工、2250萬元預算),包含兩道防護工,第一道是在潮線上擺放消波塊,第二道會在海岸與民宅的邊坡擺放混凝土塊,防止海浪拍打至民宅內。
另有告示牌的則為公路總局去年天鵝颱風後45~58k處四個邊坡防護工程(12月完工、5427萬元預算),豐濱鄉公所2014年興設的「豐和號」觀海亭即為其中一點。賴威任解釋,選址錯誤如今瀕臨墜海,該段工程雖然沒有消波塊,但令人遺憾的是施工單位眼中似乎只有制式工程,未想到儘可能以生態工法替代之,導致原有自然海岸風貌遭到損害。他不禁如此提問,是不是就讓豐和號沈到海底,然後引導民眾走到自然海岸邊踩踩細砂踏踏海水才是對的呢?
離民宿不遠的永豐橋下方海岸仍維持原來的樣貌,反應出消波塊的置放跟民宿難脫關係。圖片來源:賴威任。
被消波塊和海岸工程保護財產及人身安全的民宅,然消波塊真有其效用嗎?圖片來源:賴威任。
水泥工程影響原住民人文景致
新社村之新社部落,住民多為噶瑪蘭族,也是現在噶瑪蘭族聚落中最大的一群。這一段新社至東興間的海岸,上述工程不只帶來環境災難,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近44k處)下方海岸,新社部落稱作「巴特虹岸」,正是其祖先遷徙上岸的地方,獨具人文史觀價值,亦被新舊消波塊的疊覆弄得亂七八糟。他不解道,早期丟放的消波塊已被埋入砂中,證實了有漂沙繼續在此堆積,那麼為什麼還需要投入更多的消波塊及相關工程呢?
東海岸所面臨被大型開發案包圍的厄運,賴威任表示,花蓮可能比台東幸運一點,主要是鹽寮遠雄海洋公園擴建、豐濱磯崎山海劇場兩案。呼籲藉《海岸法》盡快劃設一級保護區,他表示,1984年行政院已公告「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I)-淡水、蘭陽、蘇花、花東、彰雲嘉、東北角、墾丁」,建議可直接參照其範圍,「花蓮溪到美崙溪口,通通劃進去。」
《國土法》去年12月18日三讀通過,翻開整體國土規劃的歷史新頁,期扭轉發展至上的土地利用思維;去年8月此時,蘇迪勒颱風來襲豐濱鄉首當其衝,台11線62.1k處、突出海崖的「人定勝天碑」更被大海討了回去,工程之於海岸,賴威任提醒,人類要做的只是確認流入海洋的陸砂不會被攔阻或販售到某個地方而破壞平衡,如果海岸大自然要收回,經過取捨有時該還的就要還,與海爭地、強求人定勝天的結果早有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