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賦予我們許多想像,是犒賞五臟廟的饗宴、是節慶或團聚的意義、是藝術與飲食文化的表現,但身在富饒之地的人們,卻也常忘記它最單純的意義──生存。從前的「粒粒皆辛苦」不如現在的「色香味俱全」朗朗上口,觸手可及的食物可能來自3,000公里以外的產地,而這樣的距離有多遠?
世界的彼端8億人處於飢荒威脅,此端台灣人民的健康受到高熱量、高糖、高膽固醇、高脂肪等四高壓力。因此當我們解讀「糧食安全」之時,也是迥然不同。
今年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將主題定為「農業投資促進糧食安全」,據於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企業面臨8.54億人食物不足而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外援卻在持續減少的處境,而比外援更永續的作法,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為只有對農業的投資,加上對教育和衛生的支持,才能讓他們能夠自給自足、從其農業生產中獲利穩定的糧食來源,並通過購買化肥、質量更好的種子和基本設備對其農場進行再投資。他們缺乏基礎設施,特別是水、道路、電力和通信等農村發展條件,面對無法控制的眾多困難:信貸不足、土地佔有制無保障、運輸落後、價格低廉以及與農業企業的業務關係發展不充分,尚且不說諸如乾旱、洪澇和病蟲害等自然因素。
而我們呢?關注在樂活時尚、長宿休閒(long stay)、飲食均衡、精緻化農業、健康飲食如有機農業和農藥殘留,還有一些少眾關心:農村社區發展、農業保留地、戰備儲糧、農業病蟲害與生物多樣性、足跡遍布第三世界國家的農耕隊等議題。
「糧食安全」的議題蔓延到台灣,同樣是我們必須關注的、隱藏在溫飽之後的重要問題。糧食的面向廣由生物科技、基因食品、WTO、公平貿易到永續農業,深入本土還有台灣的稻米文化、原住民的野菜市場、課堂上的鄉土教材以及戶外環境教育,沒有最基礎的認知如何拿捏尺度放眼大未來?在許多工業化經濟體中,農業可能已經成為一個次要角色,然而那些支撐我們生存的是農民、農村、農業,未來在哪?卻不是一個世界糧食日特刊可以輕輕帶過的……
「一直縈繞心頭的是農民、農村、農業與孩童的未來在哪?還有我應該做什麼?才能拿回他們應有的尊重與關懷。還在想、還在思考、還在尋找…」捲入WTO遭到逮捕入獄的楊儒門在北監寫的一段話,成為我在規劃的糧食專欄一個很好的註解,於是我們尋找一個窗口銜接看似遙遠的世界彼端,談談世界糧食日,也談談關於糧食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