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顧海上風電與白海豚存續 2017擬邀IUCN鯨豚小組來台商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兼顧海上風電與白海豚存續 2017擬邀IUCN鯨豚小組來台商議

2016年11月07日
本報2016年11月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林倩如報導

離岸風力發電發展和台灣白海豚保育爭議,討論日漸興熱,上週五(4日),立法院永續會、台灣環保聯盟、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聯合主辦「海洋保育與再生能源雙贏」公聽會,由立委陳曼麗擔任主持人;她表示,台灣白海豚與再生能源均為其關注重點,兩者必須透過跨領域的了解,找到雙贏的對策。公聽會並邀請到香港海豚保育學會(Hong Kong Dolphin Conservation Society, HKDCS)代表與會,提供珍貴的科學資料與香港工程經驗,展開國外海洋生物專家學者、民間環團跟政府溝通對話的一步。

明年擬邀世界自然保育聯盟鯨豚小組(IUCN Cetacean Specialist Group)訪台,廣納國內外專家學者意見,共商台灣白海豚保育策略,確保2030年族群量回升到100隻安全範圍之目標。


「海洋保育與再生能源雙贏」公聽會,邀請香港海豚保育學會(HKDCS)與會,提供珍貴的科學資料與香港工程經驗,(左起)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HKDCS研究員麥希汶、立委陳曼麗。攝影:林倩如。

風機工程、填海造陸 噪音威脅大不同

成立於2003年,HKDCS乃香港唯一一個專為香港鯨豚動物設立的學會,亦為東南亞最早,學會會長洪家耀且是2002年於西部海域確認中華白海豚蹤影的發現人之一。學會幹事、野生白海豚研究員麥希汶再指出「台灣白海豚」的獨特性,去年已被正式分類,跟廈門(九龍江河口)、珠江口白海豚不同,屬台灣特有亞種、2008年已被IUCN列為極度瀕危,現存數量據觀察不到70隻。

除了運用形態分類學(如斑點辨識),她解釋,基於地理條件因素,台灣海峽平均水深約40、50米,白海豚主要生活在水深30米之內,因此,足以確定三地白海豚無法交流;又香港的白海豚若生存受到威脅,部分還能移往珠江口(然珠江口原有2500~2600隻族群量也在下降中)。但台灣白海豚無處可逃,西海岸正是牠們唯一的棲息地,風電場施工後待在惡化的環境繼續生活,生存機率大大降低,加上既有的漁業誤捕、水質污染、棲地消失等等問題沒有解決,新舊威脅夾攻,日後恐無回復的機會。

而主要分布在大嶼山以西、西北及東北海域的香港白海豚,近年來因海上工程衝擊(港珠澳大橋、機場第三條跑道),從2003年158條,十年後大幅銳減六、七成,至2013年僅剩62條。

港珠澳大橋工程進行期間雖有緩解措施(如劃設施工管制警戒區),麥希汶強調,但經HKDCS研究證實都沒有用,顯見環評規範依舊缺乏保護白海豚的有效工具,大型海上工程從施工到運作,對牠們的影響非常大。香港大橋填海造陸,棲息地消失、工程和船隻噪音、加上多種威脅的累積影響,已造成北大嶼山水域的白海豚數量下降近九成,白海豚就算避到珠江口也可能不會返回香港。離岸風機打樁噪音大、佔據海豚棲息地、位處白海豚離岸3公里狹窄棲息地的中央,勢必為海豚移動造成無形的阻擋,台灣白海豚族群未來的處境嚴重堪憂。


香港(珠江口)白海豚分佈圖。圖片來源: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香港中華白海豚數量圖。圖片來源: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化衝突為正面提案 籲漁民一起加入保育白海豚的行列

列席單位包括農委會林務局、漁業署、能源局、環保署等。林務局保育組棲地經營科科長黃群策簡報保育白海豚歷程,諸如增加研究努力量、至2015年底累積超過16萬張照片並辨識出80隻個體、相關研究計畫等業務執行。台灣白海豚族群減少原因複雜多樣,就地(原位)保育行動為迫切要務,自2009年9月成立專案小組,2011年5月經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決議通過劃設重要棲息環境,2014年4月進行預告程序、各界意見分歧,迄今遲遲尚未正式公告。

最新進度為今年6~9月,分別於嘉義、台中、南龍、通苑、雲林及彰化區漁會各舉辦一場溝通說明會,漁民仍持反對態度;全國漁會則於10月3日邀集該六區漁會、漁業署和林務局再召開溝通座談會,反對聲浪之外,亦提出比方委託漁會辦理白海豚保育相關推廣教育、科學研究或漁民協助監測之獎勵措施等正面方案,將研議納入明年計畫內辦理。

漁業署漁政組簡任技正莊昇偉重申,維護永續漁業,已實施距岸3海浬禁止底拖網漁船漁撈作業、刺網漁業限於專屬經濟海域內作業、投放人工魚礁與保護礁、輔導地方政府劃設網具類禁漁區等等項目。生計之於保育平衡並重,漁民不會去捕撈白海豚,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成因眾多,盼勿一昧歸罪漁民,他表示。

而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推動辦公室主任胡斯遠表示,推動策略分三大階段:風力發電離岸系統示範獎勵辦法、離岸風力發電規劃場址申請要點、離岸風電區塊開發。第二階段部分,他補充,業者須於2017年底前通過環評,2019年底前取得籌設許可,以接軌第三階段區塊開發(2017年底公告,依7月12日環保署「『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環評說明書』專案小組第二次意見徵詢會議」之意見調整場址範圍,配合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規劃500公尺緩衝帶)。

攸關噪音管制方面,環保署空污處高級環境技術師林怡君表示,2013年8月,已增訂風力發電機組管制標準,又2014年基於專案研究完成「離岸風力發電機組水下噪音評估作業要點」,有待環資部成立,由負責生態保育單位負責後續法制工作。


漁業署漁政組簡任技正莊昇偉發言,漁民不會去捕撈白海豚,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成因多,盼勿一昧歸罪漁民。攝影:林倩如。

全世界都在看 綠能開發兼顧台灣白海豚保育之道

民間團體出席部分,中華鯨豚協會副祕書長張豈銘針對新政府上台後、離岸風電開發一案作於首宗通過的政策環評,其中500公尺的緩衝帶,質疑該距離是否足夠?建議增加到1500公尺。此外,劃設施工管制警戒區(exclusione zone)大小參考美國海洋漁業局規範,以可能造成海洋哺乳動物聽力損傷之180dBrmsre:1uPa閥值來劃定,或採至少500公尺半徑中擇較遠者,作為警戒區之半徑範圍,180dB屬一般性物種,要保護極度瀕危的台灣白海豚,標準應該更嚴格才對。他提醒,9月初業者上緯公司夜間於苗栗竹南外海示範風場違規施工打樁,其裁罰狀況和建立第三方有效監測仍是檢討要項。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陳秉亨認為,白海豚跟綠能發展同等重要,離岸風機工程雖有緩解措施但保育前景不樂觀,建議運用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由漁業署來做整合,針對西海岸投入保護漁業資源規劃。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則點名漁業署、能源局,她說明,據在地漁民通報,3海浬內底拖漁網違法捕魚一直持續進行,執法上須加強取締;關乎台灣國寶的存續,要盡力去做、更積極作為;另36處潛力場址場址中,彰化外海即佔了21個,26~29號風場離岸近,緊鄰白海豚活動空間,建議能源局移除。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表示,2006年公部門第一次召開白海豚跨部門會議,肯定(林務局)的研究努力量非常重要,然海洋資料庫、水下噪音等調查向來稀少,噪音還沒有做模型,怎麼評估風機工程影響?提及10月中旬甫於台大生命科學館舉行之「離岸風機對中華白海豚的潛在衝擊論壇」,邀請資深國外專家學者與會,惋惜台灣相關資料沒轉換成英文,交流效果略打折扣。他呼籲,聚焦台灣白海豚的保運如今蔚為國際趨勢,美國現有三個環保團體,正考慮將之列入野生動物觀察名單,倘若真的滅絕,台灣能見度提高了卻是負面的!漁業、能源、白海豚,三加一可發揮外交功能的突破。

而從香港海上工程經驗省思台灣離岸風機、保育議題,兩者受到不同程度的沿岸發展壓力,麥希汶釐清幾個重點如下,包括重要棲息地劃設範圍不夠,亟須擴大,且在劃設範圍外從事開發;其次,台灣必須重新檢視其他替代方案,把風電場移到水深30米、離岸3公里白海豚棲息地以外的地方,並使用最安靜的施工方法、確保實施緩解措施,工程範圍不光區塊,須考量噪音擴散程度,其影響遠遠超出想像;提供經濟誘因鼓勵沿近岸漁業轉型等等。

「台灣白海豚只能承受每七年一條因人為活動造成死亡,牠們如此脆弱,堅持最保守的原則,不能做任何打賭。」她呼籲台灣政府認真對待國際專家為此物種訂定的保育目標:2030年提升到100隻,儘快具體化保育計畫時程,使台灣白海豚由「極度瀕危」降至「瀕危」。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陳秉亨認為,工程噪音雖有緩解措施但保育前景仍不樂觀,建議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可針對西海岸規劃漁業資源保護。攝影:林倩如。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幹事麥希汶強調,港珠澳大橋工程進行期間雖有緩解措施,但經研究證實都沒有用,顯見環評規範依舊缺乏保護白海豚的有效工具。攝影:林倩如。


離岸風力發電彰化縣潛力場址,環團認為26~29號風場過於近岸、建議刪去。圖片來源: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作者

林倩如

唸的是跨領域藝術和社會發展,而仰望著山野、也想奔向大海,書寫、行動、環境、多元差異文化,追求自由的移動,深邃回應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