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追候鳥】天倫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阿拉斯加追候鳥】天倫

2016年11月22日
作者:睏寶
※ 編按:作者睏寶踏循著鷸鴴類水鳥們的足跡,造訪東亞澳遷徙線。今年夏天,也獲得參與巴羅計畫研究志工的機會,踏上這個極地的水鳥繁殖地,親眼見證驅使遷徙性水鳥終其一生奔波的關鍵階段—繁殖。

一隻鷸鴴類水鳥若活到20多歲,牠們與親鳥享受天倫之樂的日子,不到0.5%的時間。從第一巢孵化後,僅10天的時間,苔原上變得生氣勃勃,時可遇見帶著一窩小毛頭的親鳥。

遇到一家子時,我會很快退回遠處,數一數草叢間騷動的毛球有幾隻,剛孵化的多半成功跟著4隻雛鳥,但幾天後常常只剩下1、2隻。有天我們在雪鴞食繭中發現4個雛鳥的腳環,是去年出生的3隻黑腹濱鷸與1隻美洲尖尾濱鷸,其中2隻是對手足。又有天,我一回來便看到飯桌上,擺著一具長著兩隻長長叉角的馴鹿頭骨(北美叫Caribou,歐洲叫Reindeer,幫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那個),Sarah神秘兮兮地要我看她在頭骨中發現了什麼,我瞇起眼看到腦殼中趴著一隻雛鳥屍體,極地的寒冷把屍體保存得極好,牠腳上帶著去年出生時被繫上的環,我們想像著牠發生了什麼事,Willow說可能是牠和親鳥走散了,覺得冷便鑽進骨頭裡避風。我一想到那讓人感覺精神恍惚的寒意,不自覺地抖了一下。

坐在巢上的美洲金斑鴴母鳥與第一隻孵化的幼鳥。圖片來源:睏寶

有親鳥的孩子像個寶。曾經我在苔原某處撞見一個猶如雛鳥遊樂場的地方,可能是那裡蟲子特別豐美,也可能是聚在一起多幾雙眼睛警戒,西濱鷸、黑腹濱鷸、美洲尖尾濱鷸親鳥聚在那兒一起遛小孩,我眼見是取便便的好機會,便衝上前開始撈雛鳥,小鳥一聲尖叫,黑腹濱鷸、美洲尖尾濱鷸親鳥全圍上來求饒[1],輪番在我腳邊「老鼠跑」,那時我還不大能分辨雛鳥的物種,只好速速把鳥還回去,遠離混亂場面。

又有一次我見到一隻灰瓣足鷸雛鳥獨自在小池中划水抓蟲,牠看起來才三四天大,我納悶著牠爸爸在哪,同時不忘把牠抓起來取個便便。被我突如其來從池中撈起的牠並未特別惶恐,靜靜地拉了坨屎、被上了腳環,又回到池中,我東西一拎、拐了個彎,才看到一隻灰瓣足鷸雄鳥,牠走向小池邊緣喚了聲「ㄨㄧˊ」,小雛鳥這才發出依依的叫聲、使勁划向岸邊,我以為會是親子危難後重逢投入對方懷中的大場面,想不到雛鳥登陸後還沒碰到成鳥之前,便被草尖的蟲子分了心,仰頭開始挑起蟲子吃,爸爸這也滿意地回過身、低下頭撿食蟲子,那是個風光明媚的豔陽天。

在池中划水抓蟲的灰瓣足鷸幼鳥。圖片來源:睏寶

南方的風把蚊子吹來極地,等待了一年的彈尾蟲也孵化了,每當我坐在苔原上吃午餐時,褲子上總會密密麻麻地爬滿像小胡椒粒的蟲子,這是一頓迎接6月底7月初水鳥孵化高峰的大餐,那時我們每天約有30個巢要巡,但又過一週我們便清閒了許多。有時我會在苔原待一整個早上、烘烤著太陽,等待下午即將孵化的巢,在幾十公尺外有隻長尾鴨母鳥像大餅一樣,動也不動蓋在牠的巢上,氣溫不到10度,卻讓我覺得暖得像在某個校園的草皮上午睡一樣。

一個月而已,從我們的第一個找巢日開始,只有一個月而已,我從沒如此深刻地感受過時間的脈動。一個月前,第一次苔原上的午餐,我在積雪間找了塊空地背風坐下,0度C的三明治怎麼也填不飽肚子,明知道某處有水鳥悄悄地築了巢,我卻怎麼也找不著;兩週後第一次與Willow一起繫放孵蛋的灰瓣足鷸雄鳥,我們架好網後趴在苔原上等待,地氣漸漸弄濕了衣服,風在頭上呼嘯,我握著引線沉沉睡去,20分鐘後才驚恐地睜開眼睛,想起自己身在何處;又過一週,母灰瓣足鷸成群集結,也發現美洲尖尾濱鷸雄鳥數量漸漸減少,這些不孵蛋的成鳥,在完成牠們的任務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再一週後,有些灰瓣足鷸成鳥臉上紅色的繁殖羽已褪去,帶著紅一塊白一塊的羽色引領著嘰嘰喳喳的小雛鳥們,我幻想的,其實牠們很安靜,喧鬧的是緊張的成鳥。

嘰嘰喳喳的雛鳥有些長不大,就像我某天在苔原上撿到的那個小翅膀的主人一樣;有些會羽翼漸豐,就像我那天遇到,長得跟成鳥一般大,但略顯斑雜、又不明究理地跑到離我只有10公尺近的那隻半蹼濱鷸一樣。是在哪一刻,親鳥決定放下掛念,決定啟程南遷的呢?

那是另一個風光明媚的豔陽天,氣溫應該超過10度吧,在苔原上走著我脫到只剩一件套頭衛生衣。一窩西濱鷸的巢在一至半天前孵化,巡巢時雛鳥已經跑到巢外2公尺處,我才剛離開牠們5公尺,雄鳥便迫不及待地坐回雛鳥身上,最晚孵化的那隻步伐尚未走穩,一晃一晃地走向牠的家人,再一股腦地鑽進爸爸的翅膀下。我就地趴下來,蚊子們餓狠狠地攀在我背上,這隻西濱鷸爸爸蓬蓬地蹲坐在地上,在陽光下滿足地閉上了眼,時間彷彿就此靜止了。沒有春過境、秋過境、沒有夏天的繁殖季,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啟程,生命開始與結束,都在當下。

被捕食的雛鳥殘骸,只剩下一對翅膀。圖片來源:睏寶

【備註】

  1. 鷸鴴科親鳥的擬傷行為。當雛鳥遇到危險的時候,鷸鴴科親鳥會偽裝成傷鳥,引誘敵人攻擊自己,以保護雛鳥。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